这是一部关于尊严、尊重与宽容的宝莱坞电影,世界一流水平。影片参加了2012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被选为9月14日“世界电影首映”活动的主题播放电影,全体剧组成员一起观看了影片,电影结束后,满座的观众站立起来,为这部电影鼓了整整十分钟的掌。这部电影国内外统一首映日为2012年10月5日,在世界各地的影院都大受欢迎票房高走,包括在印度本土。
影片女主角是16年后复出的著名演技派女演员Sridevi,16年前她在宝莱坞家喻户晓,可谓是最红的女影星,16年后,全印度翘首期盼着她复出后的这第一部作品。导演也是一位女性Gauri Shinde,这是她从纪录片与广告片转入电影创作的“处女作”,从影片的细腻与温柔,春风拂面般的温暖就可以感觉得到。
我自己常常做当电影人的白日梦,如果我是导演,那么《English Vinglish》应该就是我用几十年的积累最想拍出来的作品,也会是我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作品,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到,仿佛自己梦圆了一样。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立体多边形的魔方,因放置的角度不同,欣赏者看到的颜色也不一样。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影片对于女性权益的深入探讨,有很多优秀的印度电影,却还从未有哪一部能够对此话题进行如此干脆直接的介入,我本人一直在期待,终于等来了。这是少数几部由女性领衔主演,透过女人的眼睛和心灵来感知世界的印度电影之一(其它的还有《Water》2005,《Black》2005,《Fashion》2008,《Dirty Picture》2011,《Gahaani》2012等)。一位印度传统家庭构架里的主妇,她的自我意识被压抑,个人形象被隐藏,做为人妻人媳,照顾丈夫和婆婆是她的义务,做为人母,孩子的吃喝拉撒是她的责任,除此之外她没有自我,人妻人媳人母,这便是她所有的社会身份。影片讲述的是在印度南部现代化城市浦那的一个家庭,女主角的侄女将在纽约举行婚礼,这位赴邀到纽约参加婚礼的家庭主妇通过努力学习英语,建立起自信、寻找到自我与自尊的过程。
“我妻子是为Ladoo而生的。”Ladoo是一种印度甜品,影片女主角做得最拿手的食物。她的丈夫并不是家庭极权者,在印度社会,他算得上开明亲和的现代式丈夫,对妻子有基本的尊重与爱惜。可是那些从他嘴里脱口而出的自认为夸赞妻子的话语,对一位自我意识正在觉醒的女性而言,却是无形的伤害。印度依然是男权社会,男权意味着女人被视为男人的附属,拥有主人地位的男人不需要承认女人的独立性,就像家长对孩子不需要赋予独立性一样,对女人自主意识的剥夺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正确的社会潜规则,甚至常藏身于“传统”这个保护伞下,男女老幼皆自愿遵从于此。在印度家庭顺其自然的夫妻间话语,如果拿到已经有两百多年女权主义斗争史的美国家庭里来讲,很容易产生对女性权益的侵犯。
但是世界是平的,人类的进步大同小异,男权社会终要向平权社会过渡,只是有的地方早一些,有的地方晚一些,正因为此,印度不乏自我意识在觉醒中的女性,只有她们自己的内心完成了破茧而出的过程,才能迫使周边人跟随她们一起发生变化,迫使她们所处的社会给予她们应得的尊重。而这也是我如此重视这部电影的原因,因为两个小时的电影播放时间,也许是涉世未深女孩的人生路转折点,也许是几十年夫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堂课,也许能够给予一位母亲握紧拳头的力量。
“男人当厨师是艺术,女人做饭就是责任。”
“我缺的不是爱,而是尊重。”
“因为爱情结合在一起,我希望你们俩的夫妻生活能建立起平等的友谊关系,只有相互尊重,才会美满幸福。”
“谢谢你,你的出现让我学会了热爱我自己,尊重我自己。”
......
影片女主角Shashi的经典对白将激励无数女性。
当然该片的切入点并不只是男女平等,在我的一位印度朋友看来,这部片子给他最大的启示是说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在印度只有会说英语的人才被视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张口不说英语,会直接召来歧视,认为你没读过书,没有必要尊重你。这也许是英国殖民侵略统治遗留下的意识形态。
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至少30种不同语言及2000多种方言,印地语与英语是两个最主要的官方语言,在各地各级政府,一共有22种官方语言可供使用。第一官方语言印地语其实只在北方流行,根据1997的调查,只有66%的印度人懂印地语,而做为印度第二官方语言的英语,却是东西南北贯通使用的交流用语,所以一般在不确定对方是哪省人的情况下,印度人都是用英语交流的。至于为什么印度人觉得只有会说英语才有教养,英国殖民的历史遗风是主要原因,从1613年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进驻印度起,英国人就开始从思想上殖民化印度半岛人,手段之一就是让他们觉得英国人种更高,印度半岛人种更低,英语自然是高人一等的语言;从当今印度社会来看,也因为在印度的基础教育入流一点的好学校大多是英语教学(当然印度不乏好的印地语小学、塔米尔语中学等等),高等教育除了印度传统的如梵文学院、宗教学院等,其它的都是英语教学。
对不会英语的人的偏见不分男女老少,影片通过Shashi与其女儿的关系来表达,因为母亲不会英语,Shashi的女儿觉得母亲是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对母亲态度恶劣,不让母亲来学校开家长会,认为母亲只会在老师同学面前给她丢脸,常常打断母亲说话,拿母亲撒气,当佣人使唤。“这部影片其实是我对我自己的母亲说声‘对不起’和‘感谢’。”这是《English Vinglish》的女导演Gauri在某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
之前说这部电影的维度很广,另外一个被涉及并诠释得极好的话题是文化冲突以及在国际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的友谊。影片对这个切入点的表达方式非常轻松,是由Shashi参加的英语速成班里的国际学生表现出来的,情节大多幽默诙谐,让人在大笑中不禁有所体悟。在纽约的这个英语速成班里有八个人,两个南印度人,Shashi和另外一个电脑工程师,一个当出租车司机的巴基斯坦人,一个开发廊的中国/亚洲人,一个当保姆的墨西哥/拉美人,一个刚刚来到美国的非洲人,一个当厨师的法国/欧洲人,还有一个是速成班的英语老师,美国人。虽然每个人的职业选择都有点“刻板印象化”(stereotype),但我不认为影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半点“刻板印象化”,而每个移民者恰恰被配上了如此典型的职业,不可谓不是一种黑色幽默的手法。
世界上想诠释国际化与文化冲突的电影很多,最典型的有奥斯卡最佳电影《撞车》,我认为对于文化冲突的理解,《English Vinglish》与《撞车》在同一个水平上,虽然《English Vinglish》的故事情节并不是以文化冲突为主线,对这个话题的表达只在对话中进行。为什么和《撞车》在同一个水平上呢?因为影片中有关的对话、笑话的度都把握得非常好,不多不少,不高不低,并且不偏不倚地戳中要害。开种族、肤色、国家关系的玩笑,一般来讲是很危险的,一个笑话没有把握好,可能导致整部电影被拖入二流。
“我来自墨西哥,我给美国宝宝当保姆,我对宝宝说西班牙语,宝宝也对我说西班牙语,宝宝的爸妈很担心,让我来报英语班。”
“中国人是黄啊---粉色的!”
......
不知道导演有没有请Russel Peters来当参谋。
除了上面的这些热门话题,《English Vinglish》甚至还涉及到了同性恋话题,速成班里有两个同性恋。为什么《English Vinglish》涉及到了如此多的话题而不显得乱?比如《Delhi 6》,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失败的电影,里面谈到了种姓制度、包办婚姻、自由恋爱、男女平等、印度海归等等问题,结果一个问题也没有讲清楚,成了一锅味道苦涩的糊粥。而我认为《English Vinglish》之所以多而不乱,是因为导演抓住了所有一切问题的根源与共同点--尊重。寻求夫妻和睦男女平等,讲的是尊重女性,歧视不会说英语的母亲,讲的是尊重弱者,在纷繁的文化中共存,讲的是尊重异己,而女主角的整个成长过程,是她学会了尊重自己。所以只要寸步不离这个主题,故事再多话题再杂,影片也可以自然而然,一气呵成。
这样的好片,希望大家不要错过哦~
影片女主角是16年后复出的著名演技派女演员Sridevi,16年前她在宝莱坞家喻户晓,可谓是最红的女影星,16年后,全印度翘首期盼着她复出后的这第一部作品。导演也是一位女性Gauri Shinde,这是她从纪录片与广告片转入电影创作的“处女作”,从影片的细腻与温柔,春风拂面般的温暖就可以感觉得到。
我自己常常做当电影人的白日梦,如果我是导演,那么《English Vinglish》应该就是我用几十年的积累最想拍出来的作品,也会是我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作品,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到,仿佛自己梦圆了一样。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立体多边形的魔方,因放置的角度不同,欣赏者看到的颜色也不一样。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影片对于女性权益的深入探讨,有很多优秀的印度电影,却还从未有哪一部能够对此话题进行如此干脆直接的介入,我本人一直在期待,终于等来了。这是少数几部由女性领衔主演,透过女人的眼睛和心灵来感知世界的印度电影之一(其它的还有《Water》2005,《Black》2005,《Fashion》2008,《Dirty Picture》2011,《Gahaani》2012等)。一位印度传统家庭构架里的主妇,她的自我意识被压抑,个人形象被隐藏,做为人妻人媳,照顾丈夫和婆婆是她的义务,做为人母,孩子的吃喝拉撒是她的责任,除此之外她没有自我,人妻人媳人母,这便是她所有的社会身份。影片讲述的是在印度南部现代化城市浦那的一个家庭,女主角的侄女将在纽约举行婚礼,这位赴邀到纽约参加婚礼的家庭主妇通过努力学习英语,建立起自信、寻找到自我与自尊的过程。
“我妻子是为Ladoo而生的。”Ladoo是一种印度甜品,影片女主角做得最拿手的食物。她的丈夫并不是家庭极权者,在印度社会,他算得上开明亲和的现代式丈夫,对妻子有基本的尊重与爱惜。可是那些从他嘴里脱口而出的自认为夸赞妻子的话语,对一位自我意识正在觉醒的女性而言,却是无形的伤害。印度依然是男权社会,男权意味着女人被视为男人的附属,拥有主人地位的男人不需要承认女人的独立性,就像家长对孩子不需要赋予独立性一样,对女人自主意识的剥夺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正确的社会潜规则,甚至常藏身于“传统”这个保护伞下,男女老幼皆自愿遵从于此。在印度家庭顺其自然的夫妻间话语,如果拿到已经有两百多年女权主义斗争史的美国家庭里来讲,很容易产生对女性权益的侵犯。
但是世界是平的,人类的进步大同小异,男权社会终要向平权社会过渡,只是有的地方早一些,有的地方晚一些,正因为此,印度不乏自我意识在觉醒中的女性,只有她们自己的内心完成了破茧而出的过程,才能迫使周边人跟随她们一起发生变化,迫使她们所处的社会给予她们应得的尊重。而这也是我如此重视这部电影的原因,因为两个小时的电影播放时间,也许是涉世未深女孩的人生路转折点,也许是几十年夫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堂课,也许能够给予一位母亲握紧拳头的力量。
“男人当厨师是艺术,女人做饭就是责任。”
“我缺的不是爱,而是尊重。”
“因为爱情结合在一起,我希望你们俩的夫妻生活能建立起平等的友谊关系,只有相互尊重,才会美满幸福。”
“谢谢你,你的出现让我学会了热爱我自己,尊重我自己。”
......
影片女主角Shashi的经典对白将激励无数女性。
当然该片的切入点并不只是男女平等,在我的一位印度朋友看来,这部片子给他最大的启示是说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在印度只有会说英语的人才被视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张口不说英语,会直接召来歧视,认为你没读过书,没有必要尊重你。这也许是英国殖民侵略统治遗留下的意识形态。
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至少30种不同语言及2000多种方言,印地语与英语是两个最主要的官方语言,在各地各级政府,一共有22种官方语言可供使用。第一官方语言印地语其实只在北方流行,根据1997的调查,只有66%的印度人懂印地语,而做为印度第二官方语言的英语,却是东西南北贯通使用的交流用语,所以一般在不确定对方是哪省人的情况下,印度人都是用英语交流的。至于为什么印度人觉得只有会说英语才有教养,英国殖民的历史遗风是主要原因,从1613年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进驻印度起,英国人就开始从思想上殖民化印度半岛人,手段之一就是让他们觉得英国人种更高,印度半岛人种更低,英语自然是高人一等的语言;从当今印度社会来看,也因为在印度的基础教育入流一点的好学校大多是英语教学(当然印度不乏好的印地语小学、塔米尔语中学等等),高等教育除了印度传统的如梵文学院、宗教学院等,其它的都是英语教学。
对不会英语的人的偏见不分男女老少,影片通过Shashi与其女儿的关系来表达,因为母亲不会英语,Shashi的女儿觉得母亲是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对母亲态度恶劣,不让母亲来学校开家长会,认为母亲只会在老师同学面前给她丢脸,常常打断母亲说话,拿母亲撒气,当佣人使唤。“这部影片其实是我对我自己的母亲说声‘对不起’和‘感谢’。”这是《English Vinglish》的女导演Gauri在某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
之前说这部电影的维度很广,另外一个被涉及并诠释得极好的话题是文化冲突以及在国际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的友谊。影片对这个切入点的表达方式非常轻松,是由Shashi参加的英语速成班里的国际学生表现出来的,情节大多幽默诙谐,让人在大笑中不禁有所体悟。在纽约的这个英语速成班里有八个人,两个南印度人,Shashi和另外一个电脑工程师,一个当出租车司机的巴基斯坦人,一个开发廊的中国/亚洲人,一个当保姆的墨西哥/拉美人,一个刚刚来到美国的非洲人,一个当厨师的法国/欧洲人,还有一个是速成班的英语老师,美国人。虽然每个人的职业选择都有点“刻板印象化”(stereotype),但我不认为影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半点“刻板印象化”,而每个移民者恰恰被配上了如此典型的职业,不可谓不是一种黑色幽默的手法。
世界上想诠释国际化与文化冲突的电影很多,最典型的有奥斯卡最佳电影《撞车》,我认为对于文化冲突的理解,《English Vinglish》与《撞车》在同一个水平上,虽然《English Vinglish》的故事情节并不是以文化冲突为主线,对这个话题的表达只在对话中进行。为什么和《撞车》在同一个水平上呢?因为影片中有关的对话、笑话的度都把握得非常好,不多不少,不高不低,并且不偏不倚地戳中要害。开种族、肤色、国家关系的玩笑,一般来讲是很危险的,一个笑话没有把握好,可能导致整部电影被拖入二流。
“我来自墨西哥,我给美国宝宝当保姆,我对宝宝说西班牙语,宝宝也对我说西班牙语,宝宝的爸妈很担心,让我来报英语班。”
“中国人是黄啊---粉色的!”
......
不知道导演有没有请Russel Peters来当参谋。
除了上面的这些热门话题,《English Vinglish》甚至还涉及到了同性恋话题,速成班里有两个同性恋。为什么《English Vinglish》涉及到了如此多的话题而不显得乱?比如《Delhi 6》,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失败的电影,里面谈到了种姓制度、包办婚姻、自由恋爱、男女平等、印度海归等等问题,结果一个问题也没有讲清楚,成了一锅味道苦涩的糊粥。而我认为《English Vinglish》之所以多而不乱,是因为导演抓住了所有一切问题的根源与共同点--尊重。寻求夫妻和睦男女平等,讲的是尊重女性,歧视不会说英语的母亲,讲的是尊重弱者,在纷繁的文化中共存,讲的是尊重异己,而女主角的整个成长过程,是她学会了尊重自己。所以只要寸步不离这个主题,故事再多话题再杂,影片也可以自然而然,一气呵成。
这样的好片,希望大家不要错过哦~
*作者:中印恋人feimoyu21,印度之窗www.yinduabc.com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原文链接。
“我在印度,我爱印度”2011-2012跨年印度游博文系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