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7, 2012

Discovery of India

I am so charmed by the desi girls I've met for the past 10 days (including Maa :D ). All of them are confident, strong, independent (financially or emotionally) and warm-hearted, living a shiny life that I am looking up to.

Only because of them, I can fall in love with India with no doubts and hesitation, only because of them.

Thank you Raj for introducing them to my life.

Sunday, November 25, 2012

令我恐惧惊慌的《Life of Pi》

昨晚去看了《Life of Pi》,同去的朋友显然都没懂,把影片当成冒险片来欣赏,试图和Raj讨论,他也回答不上我的问题。从来没有一部电影我看不懂,这是第一部。找了原著的介绍看,发现电影与原著的深度不相上下,连夜看了一些影评和书评,可我还是无法将所有的环节串联起来,无法明白那些细节。

如果不是因为感恩节滑雪之行的疲劳,也许会失眠更久。我独自在黑暗中打着寒颤,闭不上眼睛,恐惧于我从电影里看到的人性阴暗面,恐惧于为什么我选择相信的是人的而不是动物的故事,这就像是对我的惩罚,我害怕自己已被遗弃。为什么他们说,这本书(电影)是神灵存在的最好证据?为什么?我真的不明白。

小的时候身体不好,外婆为我认了七仙娘娘做干妈妈,每年七仙娘娘的生日,外婆会带着家里的孩子一起去庙上,在那里吃上一餐素食。忽然有一年,班干部的我怕这个迷信而耻辱的行为被同学揭发,拒绝和外婆同去,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后来就再没怎么去过。

外公过世的时候,我常常半夜哭醒,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现在依然不知道。死亡于我,是未知和恐惧。

我不是偏理性的人,并没有因为宗教的不合理性而自主地选择无神或不可知论。

Raj说这部电影应该是鼓励人坚持于信仰,看过之后应该心里平和。可是对于我而言,为什么反而被拽向深渊?

信仰是什么?

我要再看这部电影,也许会有时间细读原著,总有一天我会找到答案。

Monday, October 15, 2012

《English Vinglish》影评:一部关于尊严的电影 宝莱坞2012年新片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尊严、尊重与宽容的宝莱坞电影,世界一流水平。影片参加了2012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被选为9月14日“世界电影首映”活动的主题播放电影,全体剧组成员一起观看了影片,电影结束后,满座的观众站立起来,为这部电影鼓了整整十分钟的掌。这部电影国内外统一首映日为2012年10月5日,在世界各地的影院都大受欢迎票房高走,包括在印度本土。 

影片女主角是16年后复出的著名演技派女演员Sridevi,16年前她在宝莱坞家喻户晓,可谓是最红的女影星,16年后,全印度翘首期盼着她复出后的这第一部作品。导演也是一位女性Gauri Shinde,这是她从纪录片与广告片转入电影创作的“处女作”,从影片的细腻与温柔,春风拂面般的温暖就可以感觉得到。

我自己常常做当电影人的白日梦,如果我是导演,那么《English Vinglish》应该就是我用几十年的积累最想拍出来的作品,也会是我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作品,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到,仿佛自己梦圆了一样。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立体多边形的魔方,因放置的角度不同,欣赏者看到的颜色也不一样。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影片对于女性权益的深入探讨,有很多优秀的印度电影,却还从未有哪一部能够对此话题进行如此干脆直接的介入,我本人一直在期待,终于等来了。这是少数几部由女性领衔主演,透过女人的眼睛和心灵来感知世界的印度电影之一(其它的还有《Water》2005,《Black》2005,《Fashion》2008,《Dirty Picture》2011,《Gahaani》2012等)。一位印度传统家庭构架里的主妇,她的自我意识被压抑,个人形象被隐藏,做为人妻人媳,照顾丈夫和婆婆是她的义务,做为人母,孩子的吃喝拉撒是她的责任,除此之外她没有自我,人妻人媳人母,这便是她所有的社会身份。影片讲述的是在印度南部现代化城市浦那的一个家庭,女主角的侄女将在纽约举行婚礼,这位赴邀到纽约参加婚礼的家庭主妇通过努力学习英语,建立起自信、寻找到自我与自尊的过程。 

“我妻子是为Ladoo而生的。”Ladoo是一种印度甜品,影片女主角做得最拿手的食物。她的丈夫并不是家庭极权者,在印度社会,他算得上开明亲和的现代式丈夫,对妻子有基本的尊重与爱惜。可是那些从他嘴里脱口而出的自认为夸赞妻子的话语,对一位自我意识正在觉醒的女性而言,却是无形的伤害。印度依然是男权社会,男权意味着女人被视为男人的附属,拥有主人地位的男人不需要承认女人的独立性,就像家长对孩子不需要赋予独立性一样,对女人自主意识的剥夺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正确的社会潜规则,甚至常藏身于“传统”这个保护伞下,男女老幼皆自愿遵从于此。在印度家庭顺其自然的夫妻间话语,如果拿到已经有两百多年女权主义斗争史的美国家庭里来讲,很容易产生对女性权益的侵犯。

但是世界是平的,人类的进步大同小异,男权社会终要向平权社会过渡,只是有的地方早一些,有的地方晚一些,正因为此,印度不乏自我意识在觉醒中的女性,只有她们自己的内心完成了破茧而出的过程,才能迫使周边人跟随她们一起发生变化,迫使她们所处的社会给予她们应得的尊重。而这也是我如此重视这部电影的原因,因为两个小时的电影播放时间,也许是涉世未深女孩的人生路转折点,也许是几十年夫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堂课,也许能够给予一位母亲握紧拳头的力量。

“男人当厨师是艺术,女人做饭就是责任。”

“我缺的不是爱,而是尊重。” 

“因为爱情结合在一起,我希望你们俩的夫妻生活能建立起平等的友谊关系,只有相互尊重,才会美满幸福。”

“谢谢你,你的出现让我学会了热爱我自己,尊重我自己。”

......

影片女主角Shashi的经典对白将激励无数女性。 

当然该片的切入点并不只是男女平等,在我的一位印度朋友看来,这部片子给他最大的启示是说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在印度只有会说英语的人才被视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张口不说英语,会直接召来歧视,认为你没读过书,没有必要尊重你。这也许是英国殖民侵略统治遗留下的意识形态。

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至少30种不同语言及2000多种方言,印地语与英语是两个最主要的官方语言,在各地各级政府,一共有22种官方语言可供使用。第一官方语言印地语其实只在北方流行,根据1997的调查,只有66%的印度人懂印地语,而做为印度第二官方语言的英语,却是东西南北贯通使用的交流用语,所以一般在不确定对方是哪省人的情况下,印度人都是用英语交流的。至于为什么印度人觉得只有会说英语才有教养,英国殖民的历史遗风是主要原因,从1613年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进驻印度起,英国人就开始从思想上殖民化印度半岛人,手段之一就是让他们觉得英国人种更高,印度半岛人种更低,英语自然是高人一等的语言;从当今印度社会来看,也因为在印度的基础教育入流一点的好学校大多是英语教学(当然印度不乏好的印地语小学、塔米尔语中学等等),高等教育除了印度传统的如梵文学院、宗教学院等,其它的都是英语教学。 

对不会英语的人的偏见不分男女老少,影片通过Shashi与其女儿的关系来表达,因为母亲不会英语,Shashi的女儿觉得母亲是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对母亲态度恶劣,不让母亲来学校开家长会,认为母亲只会在老师同学面前给她丢脸,常常打断母亲说话,拿母亲撒气,当佣人使唤。“这部影片其实是我对我自己的母亲说声‘对不起’和‘感谢’。”这是《English Vinglish》的女导演Gauri在某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 

之前说这部电影的维度很广,另外一个被涉及并诠释得极好的话题是文化冲突以及在国际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的友谊。影片对这个切入点的表达方式非常轻松,是由Shashi参加的英语速成班里的国际学生表现出来的,情节大多幽默诙谐,让人在大笑中不禁有所体悟。在纽约的这个英语速成班里有八个人,两个南印度人,Shashi和另外一个电脑工程师,一个当出租车司机的巴基斯坦人,一个开发廊的中国/亚洲人,一个当保姆的墨西哥/拉美人,一个刚刚来到美国的非洲人,一个当厨师的法国/欧洲人,还有一个是速成班的英语老师,美国人。虽然每个人的职业选择都有点“刻板印象化”(stereotype),但我不认为影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半点“刻板印象化”,而每个移民者恰恰被配上了如此典型的职业,不可谓不是一种黑色幽默的手法。 

世界上想诠释国际化与文化冲突的电影很多,最典型的有奥斯卡最佳电影《撞车》,我认为对于文化冲突的理解,《English Vinglish》与《撞车》在同一个水平上,虽然《English Vinglish》的故事情节并不是以文化冲突为主线,对这个话题的表达只在对话中进行。为什么和《撞车》在同一个水平上呢?因为影片中有关的对话、笑话的度都把握得非常好,不多不少,不高不低,并且不偏不倚地戳中要害。开种族、肤色、国家关系的玩笑,一般来讲是很危险的,一个笑话没有把握好,可能导致整部电影被拖入二流。 

“我来自墨西哥,我给美国宝宝当保姆,我对宝宝说西班牙语,宝宝也对我说西班牙语,宝宝的爸妈很担心,让我来报英语班。”

“中国人是黄啊---粉色的!”

......

不知道导演有没有请Russel Peters来当参谋。 

除了上面的这些热门话题,《English Vinglish》甚至还涉及到了同性恋话题,速成班里有两个同性恋。为什么《English Vinglish》涉及到了如此多的话题而不显得乱?比如《Delhi 6》,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失败的电影,里面谈到了种姓制度、包办婚姻、自由恋爱、男女平等、印度海归等等问题,结果一个问题也没有讲清楚,成了一锅味道苦涩的糊粥。而我认为《English Vinglish》之所以多而不乱,是因为导演抓住了所有一切问题的根源与共同点--尊重。寻求夫妻和睦男女平等,讲的是尊重女性,歧视不会说英语的母亲,讲的是尊重弱者,在纷繁的文化中共存,讲的是尊重异己,而女主角的整个成长过程,是她学会了尊重自己。所以只要寸步不离这个主题,故事再多话题再杂,影片也可以自然而然,一气呵成。 

这样的好片,希望大家不要错过哦~




*作者:中印恋人feimoyu21,印度之窗www.yinduabc.com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原文链接。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12

妹妹的诗歌

和我一起长大的表妹小我两岁半,现在是川外英语文学系的研究生。本科的时候去的是本三,工作几年后考进了川外的研究生院,学费全免。她“没有我聪明”,但是肯定比我勤奋100倍,不夸张地讲。外婆从小就说:“如果婧有墨这样的脑子或者墨有婧这样的勤奋,肯定是清华北大哈佛斯坦福最好的学生。” 

因为家里管得太严,叛逆期唯一能做的就是偷看小说(现在看来是那几年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上课写纸条打牌下棋、偶尔翘课,高一高二这么过来,高三终于在打骂中意识到要高考,最后一个学期发狠了几个月,背了背政史地,刚好那年数学英语特别难,考砸了准备得很好的一大批,而我的高考成绩竟是高中三年排名最好的一次,因为考得镇定轻松,数学和英语成绩莫名其妙地高,结果我做为偏远闭塞小县城的高考榜眼,去了厦大金融,感觉多是因为幸运。婧从高二就开始失眠,每天复习到深夜,常常一熬熬到天亮,极度偏科的她,理科不通,数学永远是绊脚石,不幸的是从我的下面一届开始,文理不再分科,高考考九门,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统统上,于是她只去了川外的本三。因为妹妹的故事所体现出的努力与收获不平等的高考本质,总是令我不安。

婧是个倔强的女孩,从小她家里没有条件供她弹琴,放假了她就成天待在家里画画、练书法,后来买了古筝自学,大学几年艰苦的练习,她的古筝表演水平上舞台绰绰有余,书画更是常人无可匹敌。

为数不多的我所敬仰的人里,有她的名字,这个倔强坚强地走自己的路,不为外界诱惑所动,为理想国和最初的梦想埋头默默努力的女孩。

把她空间里的一些美文转发出来。


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去 
2009-5-4

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去
哪怕是这无尽河流的另一端
我也愿意只身前往

仰面
在它温柔的臂弯
同落叶残花一道
静听裙摆在波心
盛开, 荡漾
默享溪水爬过脸颊
宁静,漫长

不在意
风会护送我到什么地方
或沙石上,或水中央
只要它们能够将我的悲伤
洗干净
收藏...


少年
2009-5-27

少年摇浆而行,在爱的河流上,不缓不急。 ­
它漩涡四起,如果少年离远一点,再远一点,就可以拯救自己。 ­
可因为贪恋,因为贪恋,一次又一次歇斯底里地撕扯了自己。 ­
它台风肆虐,如果少年可以镇定若磐石,就可以优雅了自己。 ­
可怎么叫人做到处在台风中心还可以冷静并且思考? ­
船毁人翻 ­
剩枯枝败叶,满目凄凉。花落知多少。 ­
残骸暗示的不仅是赌破灭时的伤痛 ­
更是思破灭前的心酸。 ­
是牧童遗失了羊群 ­
还是羊群走丢了牧童。 ­
是小鸟失去了天空, ­
还是天空失去了小鸟。 ­
少年无解。 ­
离开了这条河流 ­
少年的心里蓄上了一池湖水 ­
一有倾斜 ­
湖水便会溢出,先拥堵了喉咙 ­
然后再从眼睛里缓缓渗出。 ­
要把持平衡,不容易。 ­
离开了这条河流 ­
少年希望自己 ­
已真正站在了陆地 ­
而非置身岛上 ­
少年如我。 ­
我如少年。

 ­
毕业,坐在学校的草坪上。 
2009-6-1

我抱着双膝,坐在被磨光了草的土地上,感到一种难得的安全与自在。 ­
我任凭嘈杂的声音融成一片并在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将我环绕 ­
我看着一只蚂蚁在叠叠破碎枯叶的缝隙间跟自己捉着迷藏 ­
我感受着忽明忽暗的阳光之于我的那种若即若离的情感 ­
然后我独站在傍晚的面前,看着黑的夜如掉进清水里的一滴墨汁般在空气中氲开 ­
我发现黑夜总是会在傍晚时分,去拥抱黄昏,春夏秋冬,寒署雨雪,从不失约 ­
于是黄昏便在这温柔的怀抱里渐渐睡着了。­


火车
2009-7-4

城市,村落,土坡..... ­ 洋楼,瓦房,墓冢..... ­
飞驰的火车甩开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
将高高在上的生活与最贴近土地的存在连成一条线,呼呼地从你眼前扯过 ­
千里之外,忽至眼前,掠过眼波,又依次退去。 ­
这火车,似乎已将大地脊背上的每一道印记都了然于心 ­
它穿过山洞,越过大江 ­
交错变幻的铁轨,它也懂得该去选哪一条 ­
这火车,如同喘着粗气的庞然大物 ­
不倦地奔跑于世界的边缘 ­
你会惊讶于那陡峭的山壁上还住着一户人家 ­
你会感受到山间点点灯光散发的比黑夜还浓的孤独 ­
你可以看到铁路维修工人以天为盖以地为庐 ­
农夫被高高的玉米田埋住了大半个身子 ­
你可以看到白鹭渚边飞起,水牛岸上盘腿而息.... ­
这种种生活的姿态,你会感叹于哪一种? ­
白昼黑夜,黑夜白昼 ­
这火车忘却了时间 ­
分享了世界边缘无人问津的孤独。­


拳与心
2009-7-11

把一个拳头握起来 ­
就是一颗心的大小 ­
可拳头握起来的空间 ­
却永远比不上心的容积 ­
心超载的重量 ­
又岂是拳头能够了解? ­
如果那些囤积在心的东西 ­
拳头可以担负一点该有多好 ­
那么,在五指的一握一合之间 ­
它们便会被无声地放走 ­


遥省当年
2009-8-1

蓝天与白云。远山与薄雾。 ­
实与虚,定与幻。 ­
一心想看白云,却不顾是否在天蓝之时,看到的则是一片混沌。 ­
一心想观薄雾,却没有能力遥望到远山,看到的则是一团迷雾。 ­
因此,未逢天晴之时或未处登高之地,还是不要去观云赏雾。 ­
除非,你的内心,便是一片蓝天,或者一座远山 ­
虚与幻才会变得有意义。 ­
但那样的话,你自身就足以让人欣赏。 ­


想空
2009-8-5

窗台,突然醒来的半夜。­
夜空沉默时的表情,和它瞬间泄漏的所有秘密­
被我一览无遗。­
它显然不知道­
此刻,有人,从窗口­
凝望自己。­
忽然一阵风过,是它心头一惊。­
怎么?看见我,它也慌乱?­
还是,没有想到­
人间,有这么一双眼睛?­


一曲钢琴
2009-8-21

钢琴的中低音,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它使一支曲子有情感上的厚重感,和听觉上的立体感。
它可以是沉重迟缓,可以是排山倒海,可以沉默,可以沸腾。
高音的独奏轻盈如弦丝,而中低音仿佛接纳百川的大海
将你的心完全地包容,交由黑白两色不断地渲染渲染,
交融,直至你就是它,它就是你。

或许你的心里早就有这么一排琴键,而此时它被弹动,
瞬间,灰尘落下,无数音符升腾起来,快慢不一,相互碰撞,
继而在身体里扩充,回旋,再扩充,再回旋........
它从缓到急,由弱到强,一浪接着一浪,不断涌来
不及你追上它已袭过心灵,再慢慢退去,剩一片湿润在眼前
如雾如烟。

久久回味之后
心绪,也有如满月下的海面,
银白色火焰点点,静谧却又热烈。


终归我还是琢磨不透。。。 
2009-10-19

我喜欢鲜花,所以我每天不厌其烦地种玫瑰花,和郁金香。
就为了可以积累很多很多的鲜花,送人。
已经很有收获了,满仓库都是各种的花,可是,就在一念之间,我全把它送给了很多朋友,毫不可惜。
.............
我就是经常这样
先是小心翼翼地守着,护着,攒着,一边期待,
边坚持, 每天欣赏,时时回味。
却又可以在某个突发的瞬间,一撒手全不要了。回望空空如也,不但没有不舍,和感伤,
甚至还有一种轻松,明朗的感觉。

而这个瞬间的出现,
似乎仅仅源于,某一秒,心脏突然喷射出比平常更多的血液。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道理可以解释。
也许这就是心血来潮。
人整天忙碌着,基本不会去关注自己心脏的跳动。
仔细想想,能让你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时候,无非就是惊吓,或者惊喜,再或者就是惊吓加惊喜了。
很自然地,我又想起了那一个风,树,人共存的瞬间,那一幅画面,
如今却无法再感受到心脏一跃而起的那一种呼吸。
于是我琢磨着:心脏,究竟在暗示着什么大脑无法辨析的情愫,是实是虚,是可信还是可疑?
或许,受到质问的不应该是心脏,而是时间。
时间,能将一直纠缠不清的感性,与理性,两者剥离。
但不料它们却以另外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存在。
于是反反复复,一变再变, 终归我还是琢磨不透自己。
时间,也束手无策。


无目标对话 
2009-12-14

我们之爱生命,并不是因为我们惯于生命,而是惯于爱。
爱里总有疯狂的成分。
但是同样的疯狂里总有理智的成分。

定定地停留在我脸上的婴儿的目光
充满天真的好奇。
可,孩子,
也许我并不比你懂得更多。­


浮 
2010-2-1

朝阳冉冉,落日熔金,星垂平野,月涌大江....;
久违的乡景,不紧不慢地展现自己的万种风情。
阴郁的深蓝,以手掬起,安放在东经104°北纬30°处,
从从容容,遥遥远远。

高高棕榈,柔柔枝叶,粼粼湖泊,翩翩蝴蝶....;
记下我经过它们的瞬间,
于晓寒处含在嘴里念一念。
暖暖阳光,
不需过分期待便已恣意缱绻,
酿一壶细雨,太阳下蒸一蒸,遥想当年。

风起处,人间喧嚣一片,
雨落时,云群聚而无言。
登山看海,虽近尤远
临湖赏鱼,只观不羡。
却恐时间不动声色, 殁了心思和容颜。


一些静物 
2010-3-16

灰尘,还在檀木筝身浅浅的纹理上,静守偶遇过的知音。
二十一根弦,却看似比从前更无言。­

墨块,凝结在冷落的砚台,斑斑驳驳像是伤疤,守着浓浓的愁苦不肯化。­
清水将它感化,宣纸凭它抒发,瞬间它还以一行行清逸潇洒。­
手镯,用银白色润泽圈住右手手腕,仿佛老人不愿离去的牵挂的目光。­
留声机反复吟唱的经典戏段,和黑白荧幕里的水袖长长,却没能够陪着欣赏。­
叶子,在九月的风过处,翩翩地坠下一树浪漫,不远处新开的小花带着微笑悄悄欣赏。­
它的落下才有春的新生,这一圈圈的退让之中,让彼此产生共鸣的不仅仅是轮回的感叹。­
看台,会心收留观者的种种目光,并把它们揉进了四季的风里雨里,滋润着静闹交替的操场。­
高高低低的台阶,和随势起伏的哭与笑,通通被它囊入胸怀,只等着岁月有一天取走。­ ­ 
江流,被沙滩所依附,它一定不知道它的无意经过和稍稍停留,促就了怎样一片无可逆转的风景;
沙滩一定也不知道,它心无旁骛日积月累的依附与迁就,却成为了岸的向往。

猫咪,忽地窜过月夜下的矮墙,弄得草影被摇晃,害得晚风被冤枉。­
是它又嗅到了远处哪里飘来的鱼儿香?还是它从来就喜欢在花间诡异地流浪?­


发现
2010-3-27

突然之间发现,人最难把握的东西是最细小的东西。
细小的东西没有边界没有定义。
可能是没有约束而四处流散的细水
也可能是一枚尖针。­


雨下很大
2010-4-13

窗外又是一场盛大的雨,我残剩的脑力,已经无法领会它降临午夜的别有用心。

无端地想起没有雨的日子,清晨闭眼倾听时,常常会有辩不清道不明的声音融化成一曲无节奏的吟唱,远远地飘来,宁静并带一点点虚幻,这感觉让人浮想起屋顶上一群鸽子腾空而起,半空绕了几圈,然后消失进远方。而现在我只是担心,担心这样不断的被浸泡在雨水里的世界会不会变软?并且在我明天睡醒之前整个地融化掉?

我曾经在雨初临榕城的时候,感慨过它归化安宁的力量,并且笃信:浩荡的雨滴是在用它永远保持着的下坠的姿态,给一切扬起的尘土和浮躁一个归落的暗示。

如此关于它所要传达的一切,我远远不及那一泊湖水体会地深刻。如果雨是一位不勒的艺术家,那最懂它的莫过于湖水了。它们交接时彼此撞击出的不尽的漫漫的水花,是一个多么激烈的共鸣;纵使湖畔那串长长的表白,此刻也渺小得没有了形状,而参与不进只属于它们的荡气回肠。

转身,去面向一个尚有微弱阳光镀了雨丝的地方,抓紧机会把它们想象成被舔了一口后流动有如金色丝绸的枫糖,只怕这样的甜甜的想象,会被某一种不可抗拒的因素稀释得无色无味无处可寻......所谓长大。


墨块
2010-4-27

有很多很多的文字
没有偏旁,没有声调,无法成形,无可辨认,
只是一池原始的墨水,
很苦很浓。

还有很多很多的文字
已经成形,却又顷刻溶化
藏身于最初孕育它的黑色墨水里,
亦假亦真。

所有所有的文字
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风吹不到,雨淋不到
却被时间吸干了水分
而凝成了墨块。
.........

倘若化开?


沙滩
2010-5-17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片沙滩。快要走近的时候,还是免不了不厌其烦并且一脸激动地和朋友絮叨关于自己在某个夜色渐浓却忘带钥匙而无处可去时邂逅它的喜悦之情。

只是一片沙滩,只是休憩散步的去处,如果不是有朋友一起,我绝对不会想到脱掉绑得严实的帆布鞋赤足泡在水纹涌动的边缘,去感受卯足劲用脚钻一个深深的洞然后把另一只脚埋进去的那种偷来的丝丝愉快和惬意。我也不会安然坐下看对面江景,不会玩弄带点潮湿的沙子,乐此不疲地抓起满满一把在手上,慢慢握紧,直到指间不再感受到有沙子滑润地流走,最后展开,剩下留在掌心的还带着手指印的那一小撮,喜悦地一下全部抛散掉,再抓起满满一把,再慢慢握紧拳头....

只是一片沙滩。

沙滩是因为江流的存在而存在,江流一定不知道它的无意经过和稍稍停留,促就了怎样一片无可逆转的风景;而沙滩一定也不知道,它心无旁骛日积月累的依附与迁就,却成为了岸的向往。

虽然只是一片沙滩 ......



2010-6-9

从海上吹来的夏天的风,想象中,会带着骄阳的刚烈、携着沙子的粗犷。
不料待它穿过高高低低的建筑,绕过七拐八拐的大街小巷,吹进窗子之时,
已是千回百转的温柔。
城市将它驯化。
在这里它匍匐前进,甚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这里它半带焦灼撩乱了每一个长发
只为寻一个收敛了妆容素面朝天的遇见。­



2010-7-30

我有一个疑惑,不 我有好多个疑惑。
人,就是在不停地遇见疑惑,疑惑着疑惑,然后旧了疑惑,最后又新了一个疑惑。
所以,疑惑总是很多,新新旧旧,长长短短,像斑驳的树影重重叠叠,欲盖弥彰。
我们疑惑,是因为不知道答案,等真正可以知道答案了,却又没有了计较的心情。管它呢,那已经不重要了。
多少个疑惑,就是这样被时间泡得发白,但是,有什么不好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人生就是不断发现困惑解决困惑的过程。
而发现困惑与解决困惑一样难,因为它首先需要内省的性格。
内省了,洞察了,思考了,就会有困惑。
这时候的困惑基本就是个人的,而非社会的,外界的。
所以解决困惑的必要条件其实是认识自己,然后克服自己。

认识自己,是重新打量自己一个惯常的表情举止心态时会心头一惊甚至不可思议的时候。
是回想过去种种,反复揣摩彼时思维想法观念时阵阵余悔,丝丝明白的时候。
是不断地跳出一个个由小到大的圈圈,只等到跳过后回头一看才发现圈圈分明,历历在目的时候。
而克服了自己,就是站在圆圈外,看着彼时困惑缩小成一个远镜头时的宽慰。
除此之外,应该更有一种安全感的缺乏。
因为跨出一个圈后,只代表自己置身在了一个更大的圈里。
于是,又有了新的困惑。 此乃人生。


楼梯
2011-11-17

一条每天必经的楼梯 你的脚步,
自然而然,不加思索,没有迟疑
你的脑海,或者书,或者人,或者事,或者吃,或者无....
就是不会存在,关于这个楼梯的概念
如果非要这么做
那么,你想了想,它只是一条路线的一部分
到达目的地的某一段
它在那里,跟你无关,又理所当然
你全然无视,亦可脚步飞扬

直到有一天,天色很暗,楼梯无光
楼梯的最高处和最低处默契地连成片黑色混沌
你分辨不清每个台阶的模样
它仍然只是一条路线的一部分
到达目的地的某一段
这最寻常的一段
却让你初次有种害怕的陌生感

当你以为你足够了解
是真的了解?还是因为有光?


月下的多佛海滩——初读“Dover Beach” 
2012-4-27

夜晚,在一扇临海房子的窗外,有一首诗。
随着他的指引,一个静谧深邃的开放性空间仿佛被一一点亮
从整体到角落,从角落到整体,从视野到声音,从声音到心灵。
一个平静而阔大的蓝色背景扑面而来,这是窗口呈现的第一个印象——海。
这整个的海,尚未来得及在诗人心里激起波澜,尚未将所有细节动态的涌入诗人的眼睛,
只是静,只是壮阔,夜的模糊,更显得其阔静。

如果诗人没有停留而是离开,没有驻足而是奔波,
这海只是海,只是静。
然而潮水涌起,皎洁的月光默契参与。
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光圈一点点交相闪现
山崖和海滩主动献出它们的沉默 蓝色的静态被一一点亮,被透视。
这是海给诗人为它停留的一个小小回应。

看海,满足的是视野,听海,才可以满足心灵。
潮水持续冲击岸上鹅卵石,来来回回,不间断。
有人听到人类的苦难。
诗人想到失信的海洋。
海的声音躲进夜风,随它一起消散在广袤的世界边缘。
和裸露的世界之界。
可是,世界广袤,怎可有边缘?
世界之大,何处是边界?
看似边缘的地方,实则是广袤的延伸,
看似界限的存在,更是一种透明的实体。
这悲伤的海的声音散去在不可能到达的地方,
何尝不是用散去来实现充斥?
这是一个多么狡黠的反击,令人无能为力。

我想,在有阳光投进的浅海里看到的闪着金光的游鱼,
或者只是一块丑石,生硬而冰冷,棱角没有确定性,
这便是虚幻与现实的差异。
 一个没有“确定性”,没有“心安”,没有“光明”和“痛苦的解救者”的现实
敌对者和被敌对者何不是一样的惶恐不安?
这是现实亦是人心深处的写照。
看到现实,而不是虚幻,然后真实相待。
世间最难得的事情便是真。
有真,就有确定性,就有心安,就有可能有光明,更有可能被彼此解救。

诗人的忧虑心情也并非想要与夜风一样逃离到世界边缘
对世界他仍然保留一句的劝诫和希望
那就是Let us be true to one another.
或者还有更多, 在月下的多佛海滩。


我的2011-2012 
2012-7-6

失去对美好的感知力已经很久。

邻玻璃窗的一片废弃土地上,绿色叶子或许因为不被关注而更显自在,摇晃得如此随意,我微弱的对美好的感受力如大病初愈者颤颤巍巍的步子,在意识层面里蹒跚起来。

我曾想象成为远方森林里只会思考的小草,或者小树,与大自然日月同辉。摇曳着观察一切,经受来自风雨的纯粹的考验。让我的存在与消亡从容不迫地参与进大自然的永恒循环,生生不息。

以前类似的想象会在专业的庇护下,得到无条件纵容;然而专业之外生存之上的生活,是具体,是实在,是需要变换各种姿态奔赴的过程。想象力往往在奔波中,香消玉殒。我只是知道了,神圣化了的事物变得普通,唯一的目的成为可替代的手段,钻研只是谋生的工具和方法。生活中的名词,无法再用某个确定的形容词的最高级修饰。每一个选择都无可厚非,无尊卑贵贱,老师说,“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环境确实允许了我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否也无奈地将原本独一无二的光辉平摊给了每一个苍白的选择?

人与人的交往,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它一切标准都在打破和重建之中,没有定数,各种微妙,该拿什么做参考?也许人人都仍会相信变化的背后有一种永恒,但这种相信是无力的,因为永恒是触不到的,可感知到的永远是变化的事物。我们熟悉于对触手可及的事物印象深刻,于是永恒不再被人提起,或许根本没有存在。就好比,至善是一种理想状态,可是怎么评价一个或许不是传统的善良但适应于当下社会生存法则的行为?

………..

楼下不知名的树叶阔大有如大人的手掌,刚好够遮住一个可爱孩子的脸庞,一个妈妈摘了下来,捅破两个小洞,给孩子当面具玩。顺着那个方向,我注意到一棵并不好看的树,伸展着自己并不好看的枝丫,在被规划地整齐一致的绿色覆盖物中独自突兀着,其实这是一棵树最自然的姿态。你是否也还保持着一种最自然的姿态?

喜欢这句话“我将永远困惑,也将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仍然在路上。

[注:以上诗歌为婧小湖去海边所著,转载请注明出处]



Sunday, August 26, 2012

“嫁到印度”系列之四:回忆在Dhanbad小姑妈家里的十天 电影《Gangs of Wasseypur》观后

要回忆这段在印度的经历,先说说影片《Gangs of Wasseypur》(《Wasseypur的土匪》)。这部2012年新作分上下两部,全长318分钟,上部于2012年6月22号上映,一周之内Raj就和同乡的朋友找了枪版来看,因为没有英文字幕,我等到这周末才欣赏了这部影片的上部。之前在facebook上已经看到很多印度朋友分享了对影片的肯定和赞叹,电影配乐也被Raj全部下载,最近和朋友开车出行的时候都在听。

连着看了两遍,对于我来讲,这简直就是一部“野史纪录片”,将这个地区从40年代到今的历史大致过了一遍,信息量非常大,太多细节值得细细品味,有空还要再看几遍。影片讲述的是三个家族之间的矛盾与争斗,有点像是印度版的《教父》,矛盾中心的三个家族中两个是土匪家族,同住在穆斯林村Wasseypur(整个村庄都是穆斯林教徒),这两个土匪家族的矛盾追溯到1941年,那时还在英殖民统治时期;另一个家族的头头是矿区半土匪出身,印度独立后获得矿区所有权,势力不断扩大,60年代随着印度社会主义国有化浪潮,矿产所有权被收归国有,于是他改做煤矿运输的生意,并且以矿区工会领导者的身份,利用工人的选票,慢慢爬到很高的位置,成为当地势力极大的政客。这些故事改编自真实历史,影片中政客的原型曾经还和Raj的堂伯伯(Raj家所在州Jharkhand的一位位置很高的政客)发生过摩擦。Raj爸爸自己是生意人,因为项目的争夺,Raj说他小的时候经常就有黑帮土匪甚至政客带(雇)了人到他们家里胁迫,历史也好,现状也罢,这些都是真实印度的一面,政客即黑帮,警察合土匪,处处腐败,层层盘剥,民不聊生,鸡犬不宁,有幸的是在大胆电影人的摄影机下,我们外人都可以观赏得到。 

影片继承了导演Anurag Kashyap一贯的风格,细致入微地雕刻出血淋淋的现实,真实透彻,黑色却不失诙谐,掘地三尺,将现实最大尺度暴露,开放而富有表现力,虽然诸多场面暴力血腥,被印度政府规定为只有成人允许观看的电影,但这只是导演忠于历史、忠于真实、忠于自己创作理念的“负效应”,没有魄力与胆识的导演根本拍不出这样传神的作品,而只有这般大尺度地呈现社会现实,影片才有更多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效应可言。影片土韵土气、厚实浓重,许多当地乡间特有的场景充满了幽默感,虽然是黑色影片,我的确是从头笑到尾,不过Raj说就算是懂印地语的人都不懂当地土话,所以大多数人错过了许多细节,只有当地人才完完全全看得懂。导演当然不是当地人,而他为拍摄这部影片做了多少实地研究与学习,令人赞叹!这位导演是目前我最喜欢的印度导演,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我看完后想推荐的,包括《Devi D》、《Gulaal》等,要尽快完成一篇推荐他所有作品的印度电影推荐博文。 

Raj如此热衷于这部影片,因为讲的正是他家乡附近的土匪的故事,任何可以想象得到的细节--本地口音、土话谩骂、街头民乐、婚嫁土俗,包括当地土匪、政客特有的言行等等,都精准细致,无可挑剔。Raj同乡的一个穆斯林女孩说,看过这部电影,她第一次为自己穷困落后的家乡感到骄傲。影片的音乐导演是印度历史上第四位女性电影音乐编导,才气横溢,我们都被土香土色的电影配乐征服了,每首歌曲都是不同的民谣风格,聘请当地各种民谣演唱者录制完成,有的是常被请去在婚宴上演唱的农村妇女,有的是在孟买火车上靠卖唱为生的Bihar女孩,总之音乐土得味道十足,土得充满霸气,百听不厌。对于Raj来讲这本地特色音乐更是寄托了他无数童年的回忆与乡愁,任何其它宝莱坞音乐都无法替代。 

这块地区的中心城市叫Dhanbad,是印度的煤矿之都,因为煤矿的重要性,曾经有过比较辉煌的发展史,现在这片区域包括整个印度东部数州(英殖民统治时期的首都--加尔各答就在这块)、加上印度北部从泰姬陵到瓦拉纳西这块印度教起源地,是印度最欠发达的落后地区,在孟买这些相对发达城市搭建贫民窟的外地打工者,基本都是从东部几个州流动过去的穷人。去年12月Raj家人带着我开车自驾游,从斋普尔、新德里到阿格拉(泰姬陵)、瓦拉纳西,再回到他们家乡印度东北部,正是沿着这条“印度欠发达地区”的线路走到了“印度最穷困落后的东部地区”--Raj的家乡。 

和Raj的心情一样,我对这部电影也有特别的情愫,因为去年12月在小姑妈家里住了十天,地点正是影片中的土匪村--Wasseypur的隔壁村,相隔十几公里而已,下图中画红色圈圈的地方。

   

常有印度朋友问我:“你上次去印度玩得怎样啊?去了哪里?”我回答:“我看了斋普尔、泰姬陵、瓦拉纳西,还在Dhanbad小姑妈家里住了十天!”每个人的脸上竟都露出了惊讶与羞涩:“啊?你在那里住过啊?Dhanbad,煤矿区,整个城都是黑的。可以说那里是印度最差、最最脏乱的地方了,其它地方都比那里好一点。” 我笑着说:“是啊是啊,我知道。”之后几乎每个印度人对我都有了更多一点的尊敬。 

车快开到Dhanbad的时候,Raj小妹妹就提醒我,这里可脏了,她很少来,只有暑假来看看小姑妈,住几天,住的时候都不怎么出门。小妹妹指着路边说,“你看,我们现在进入这片区域了,路边的房子、田地都覆盖着一层黑色的灰”,“如果你穿着白衬衣出去走一圈,回来衣服就变成灰色的了”,因为是晚上,我也没怎么看清楚,反正都是黑的。进城的时候,其实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不同的,看得出是个不怎么富的城市,并没有灯火通明的感觉,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是从瓦拉纳西开夜车赶回来的,已经夜深了。 

“看,那是我的大学!”Raj妈妈兴奋地指给我看,没隔多久,Raj爸爸也兴奋地指给我看,“看,那是我的大学!我在大学成绩可没有你们妈妈好啊!你们妈妈好聪明!” “那当然啦,我当年成绩可好了。不过你们爸爸是当时因为家里太穷了,很多兄弟姐妹,上大学很困难,所以成绩没有我好。” 原来Raj的爸爸妈妈都是在Dhanbad读的大学,这里有几所不错的高等教育学府。 

对了,还没有说为什么Raj爸爸妈妈把我安排在小姑妈家里住。这是我第一次和Raj的家里人见面,Raj说服了父母,让他们开车到印度北部偏西的著名旅游景点斋普尔来和我见面,斋普尔所在的拉贾斯坦邦也是Raj家族祖先Rajput的起源地。Raj这样安排,一来觉得父母出门在外,每天看新鲜的事物,心理接受能力应该更强,能给我与他家人的第一次见面带来正效应(这点得到证实,姐妹们可以效仿,特别是我和他父母一开始就同吃同住,被困在车里这么多天,一路吃吃喝喝说说笑笑,最终什么困惑都消除了);二来Raj也是逼着父母做一趟长途旅行,之前因为经济条件不好,极少举家出门旅游,就算经济条件好的印度中产家庭,也不崇尚旅行,顶多为了宗教目的出门,很少为了旅游而旅游的。 

就像Raj第一次来我们家一样,只被安排在姨姨家里住,而不是我们家,非父母选择的男女朋友第一次见家长就在自家同住,对于中国和印度而言,这有点太过开放了。很多家庭安排在酒店住,我们双方父母也都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安排在较近的亲戚家里,希望孩子得到照应,吃好玩好。加上Raj自己家是个非常拥挤的公寓,其他很多亲戚要来看我,诸多不便,而小姑妈家里是个两层的小洋楼,综合考虑,小姑妈家是首选。Raj长大的城市是和Dhanbad隔壁的城市Bokaro,距离50多公里,通往那里的路修得不错,这是一座钢铁之城,由政府规划而建,城市建筑漂亮、道路宽敞干净,鲜有停电,公立私立的学校质量都非常好,小城市民的公民素质高,因为都是被派到钢铁之城来工作的工程师。 

车子开出Dhanbad市中心,驶向小姑妈家住的城郊,道路忽然变得颠簸起来,路面大洞小洞,坑坑洼洼,路边的房子歪歪倒到全都蒙着一层黑。“三十年了啊,三十年了,这里一点变化都没有,七拐八弯的地方竟然还都是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样。” Raj爸爸感叹。听Raj在一边解释,Dhanbad的矿区散在各处,每条道都是运煤道,道路周围乃至整个城市以及周边积了一层黑,是因为运煤的大卡车不是封闭的,没有盖,煤渣散得到处都是,车开过卷起的灰便是黑的,路面坑洞多,是因为卡车重,压坏了路面,而且政府失职,几十年的路年久失修。

Raj爷爷的爸爸在印度独立之前是地主,向当地几个村庄的住户收租,家里养着许多大象,每天吃的粮食都有几吨,1947年印度独立建立了共和政府后,渐渐取消了地主的特权,曾经的地主现在只拥有自己所住地的田地,不再对当地其他住户的土地拥有所有权。Raj的爷爷虽是富家长大的孩子,长大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自己出来做生意,起起落落,Raj爷爷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最大的女儿(大姑妈)出嫁的时候,爷爷还有钱,成箱的黄金当嫁妆(不过婚后一次土匪上门抢劫,箱子被抢走了),嫁了大女儿之后爷爷的生意日渐萧条,其她的两个女儿(二姑妈和小姑妈)出嫁,男方家里都没有要嫁妆,Raj妈妈家里是当地官员,是富家,Raj妈妈从小到大都有仆人伺候,住的是十五个房间的大别墅,出嫁之前连烧水都不会,和Raj爸爸结婚虽没有给名义上的嫁妆,但是Raj外公一直以来给了他们很多经济上的支助。这些不在乎穷富和爷爷联姻的家庭,都是因为爷爷家里世代相传的好名声,方圆里外的善良人家,当然这些联姻都是在同种姓之间的。(这些都是Raj家里人告诉我的,他们对这些很坦然,第一天之后就把我当内人了,给我讲所有的故事) 

十几公里的路,颠簸了接近一个小时,听Raj和小妹妹介绍路过的地方有哪些土匪黑帮,前阵子发生了哪些政客参与的黑帮争斗,谁谁被街头枪杀等等,现在想想,和电影里说的是一样的。终于来到了一个村镇样子的地方,汽车在集市一样的小路里东转西转,虽然是深夜,还有不少商铺门开着或是半开,路边卖热食的小摊依然热闹得冒着热气,围着人,男人,放眼望去只有男人。垃圾堆在各自门边, 或是散了一街,路过一个有2、3米高的垃圾堆,几只瘦骨如柴的牛爬在上面找东西吃,再一转,到了一个各路水渠汇合的路口,垃圾堆在水沟上,散在水沟里,黑色的污水在各色垃圾里艰难地流动,牛趴在垃圾堆上睡觉,又一转,车开进一个狭窄到左右只留得出20到30厘米宽的小巷子,在一栋房子的铁门前,车子停下来,开了车门下来,一阵臭水沟味扑鼻而来,和小姑妈、小姑夫行了礼,进到房子里,瞬间如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宽敞干净,香薰绕梁。这就是我到小姑妈家的初夜。 

二层小洋楼是小姑夫爸爸家里的房产,小姑夫父亲家里富有,小姑夫那时生意也赚了大钱,在父亲的帮助下盖起来这栋洋房,那是三十年前,当时小姑夫这家是Raj爸爸家里几个兄弟姐妹家境最好的,有大房子,有车,总是大家庭聚会的首选,是孩子们度假的天堂,Raj的许多夏天都是在这里追闹着度过的;三十年过去,小姑夫和小姑妈历经生活的磨难,早已没有当时富有,房子还是那时的房子,车还是那时的车。后来得知,小姑妈这栋房子刚好是Dhanbad这块城郊富人区的边缘处,和贫民窟交界,房子后面就是贫民窟,这片煤区早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1906年就起了地下大火,燃了一百多年都没有停,从人居区外围燃起,现在住户脚下已经燃起来了,政府无能为力,只能计划将这块地区的住户迁出,安置到安全地段,住户大多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群,有人本能地不信任政府,有人散播反抗情绪想从中牟利,所以政府的这个决定下来了好多年依然没有实行,这里成了无人管理区,垃圾没有人收,臭水沟没有人整理,渐渐地就变成了这样。

上几张小姑妈家房子的照片 
这是在二楼看下去的样子,中间这块半露天的地方是清洗池,洗碗洗衣服都在这里,屋檐下的桌子是我们吃饭的地方 
 


这是小姑妈和小姑夫的房间,在一楼前厅进门的地方,很小的一间房间,平时就他们俩在家里,整栋房子都是空着的,不知道为什么住这么小一间,估计是他们觉得很方便,又不嫌小吧。我在楼上的房间有十几平方米,很好的红木家具,小姑夫说这间客房叫“RajMomo专用房”,平时锁起来,等我们再来他们家住时再开。

房子大门和小姑妈小姑夫的房间(右边第一间)

小姑妈在给我们准备饭菜



祭神的房间,和小姑妈小姑父的房间一样大


这是二楼的阳台,大到可以打羽毛球了,平时大家都懒在这里晒太阳,一晒晒一天

我洗好晾出来的Raj的短裤,晒衣服的时候被其它房顶上的邻居围观了


家门口的臭水沟

楼下的小巷子

富人区的味道在这个阳台可以体会到一点

Raj说,在印度城郊这样的地方,房子都是自己盖的,地有多大,房子就盖什么形状的,所以看起来就是这样完全没有规划的横七竖八,看每家各自牵的电线就知道是在印度了,杂乱无章


这个隔了两米的屋顶上,常有几个漂亮的女孩在偷偷看我,边看边用印地语议论,以为我听不懂,她们想知道我是谁,哪里来的,为什么住这里,会不会说印地语,在晒谁的短裤

从这个巷子往里走,就是房子后面的贫民窟区,元旦那天,贫民窟里同住的人们拿出了巨大的音响,放音乐跳舞庆祝,闹了一夜

楼下的小卖部

再来几张我们去Dhanbad逛街的照片 我来Dhanbad总是和亲人一起出门买东西,路上没什么可看的,所以没有特意拍Dhanbad的街景





这是我们在给小姑妈和妈妈选纱丽的布料,我和Raj买给她们的元旦礼物


最后再来几张小姑妈家里雇佣的童工的照片,是的,小姑妈家里雇佣了童工,据说是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孩子的父母就住在旁边的贫民窟,孩子们的父亲是个不负责的酒鬼,孩子们的母亲生很多孩子就为了让他们出来做事赚钱,小姑夫看他们可怜,让他们来自己家里做事,干点洗碗、洗菜、洗衣服的轻活,每天管饭,专门整理了一间房间,放了电视随便给他们看。我们平时吃什么东西,小姑妈都会留一点给他们吃,他们穿的衣服都是小姑妈给的,孩子们的母亲故意不给穿好的衣服,让他们穿成肮脏的穷孩子的样子,这样容易得到别人的同情。小姑妈经常问他们,“我上个月给你的新衣服呢?为什么不穿?跟妈妈讲,让她给你们穿新衣服。”


















楼上我住了一周的房间,每天孩子们都帮我清扫,像酒店一样,地板都是擦过的,发亮,每次出门回来已经都收拾好了。我心里难受,不愿让小孩子帮我做事,都是坚持自己洗衣服,那时候还有点受寒,不停地咳嗽,但是我不愿让小孩光着脚给我洗衣服,坚持自己洗,Raj也觉得心里难受,都顺着我。

那个笑得很甜的小女孩叫Bru Bru,布谷鸟的意思,我没事就这么看他们做事,Bru Bru看到我看她就笑,我给他们拍照,他们就对着镜头笑,咯咯笑个不停;Bru Bru一听我说印地语也笑,咯咯地偷笑,小姑妈问,你听得懂她说什么吗?Bru Bru就笑得更厉害了,说听不懂,然后我就更使劲说,她也笑得更使劲。 

临走的时候我让Raj去街上买了语文、英语、数学书,几本笔记本,几只铅笔,一个橡皮擦和削笔刀,装在一个袋子里,让Bru Bru过来,把袋子给了她,里面还放了200卢比,用印地语告诉她,要去上学。不知道这些书和笔她用了没有,不知道他们去上学了没有。其实在印度有许多公立的学校免费让贫民窟的孩子去上学,可惜每家的父母态度不一,印度的九年义务教育国策虽然下来了,短期内还是有大量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去上学。 

在这个据说是印度最差最脏的地方住了十天,最后一天天不亮小姑夫的司机送我们去Dhanbad火车站坐火车去加尔各答转飞机去班加罗尔,给Raj妈妈、小姑妈和小姑夫行了无数遍礼道别,大家都很不舍,无比渴望孩子却没有孩子的小姑妈,抱着我,捧着我的脸亲,让我不要忘了她,要常来看她,让我一定要过得幸福。破旧的三十年老车在Dhanbad坑坑洼洼的黑色公路上颠簸的时候,我哭了。 

我学印地语,其实就是为了小姑妈。和Raj妈妈可以用英语交流,可是小姑妈不会英语,所以我要学好印地语,可以和她自由说话,我向她保证过了的。 

小姑妈很爱我,我也很爱小姑妈,想念印度,想念的人常常是小姑妈,她的令人心酸的故事,让我用下面一篇博文来讲。


“我在印度,我爱印度”2011-2012跨年印度游博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