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6, 2012

“嫁到印度”系列之四:回忆在Dhanbad小姑妈家里的十天 电影《Gangs of Wasseypur》观后

要回忆这段在印度的经历,先说说影片《Gangs of Wasseypur》(《Wasseypur的土匪》)。这部2012年新作分上下两部,全长318分钟,上部于2012年6月22号上映,一周之内Raj就和同乡的朋友找了枪版来看,因为没有英文字幕,我等到这周末才欣赏了这部影片的上部。之前在facebook上已经看到很多印度朋友分享了对影片的肯定和赞叹,电影配乐也被Raj全部下载,最近和朋友开车出行的时候都在听。

连着看了两遍,对于我来讲,这简直就是一部“野史纪录片”,将这个地区从40年代到今的历史大致过了一遍,信息量非常大,太多细节值得细细品味,有空还要再看几遍。影片讲述的是三个家族之间的矛盾与争斗,有点像是印度版的《教父》,矛盾中心的三个家族中两个是土匪家族,同住在穆斯林村Wasseypur(整个村庄都是穆斯林教徒),这两个土匪家族的矛盾追溯到1941年,那时还在英殖民统治时期;另一个家族的头头是矿区半土匪出身,印度独立后获得矿区所有权,势力不断扩大,60年代随着印度社会主义国有化浪潮,矿产所有权被收归国有,于是他改做煤矿运输的生意,并且以矿区工会领导者的身份,利用工人的选票,慢慢爬到很高的位置,成为当地势力极大的政客。这些故事改编自真实历史,影片中政客的原型曾经还和Raj的堂伯伯(Raj家所在州Jharkhand的一位位置很高的政客)发生过摩擦。Raj爸爸自己是生意人,因为项目的争夺,Raj说他小的时候经常就有黑帮土匪甚至政客带(雇)了人到他们家里胁迫,历史也好,现状也罢,这些都是真实印度的一面,政客即黑帮,警察合土匪,处处腐败,层层盘剥,民不聊生,鸡犬不宁,有幸的是在大胆电影人的摄影机下,我们外人都可以观赏得到。 

影片继承了导演Anurag Kashyap一贯的风格,细致入微地雕刻出血淋淋的现实,真实透彻,黑色却不失诙谐,掘地三尺,将现实最大尺度暴露,开放而富有表现力,虽然诸多场面暴力血腥,被印度政府规定为只有成人允许观看的电影,但这只是导演忠于历史、忠于真实、忠于自己创作理念的“负效应”,没有魄力与胆识的导演根本拍不出这样传神的作品,而只有这般大尺度地呈现社会现实,影片才有更多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效应可言。影片土韵土气、厚实浓重,许多当地乡间特有的场景充满了幽默感,虽然是黑色影片,我的确是从头笑到尾,不过Raj说就算是懂印地语的人都不懂当地土话,所以大多数人错过了许多细节,只有当地人才完完全全看得懂。导演当然不是当地人,而他为拍摄这部影片做了多少实地研究与学习,令人赞叹!这位导演是目前我最喜欢的印度导演,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我看完后想推荐的,包括《Devi D》、《Gulaal》等,要尽快完成一篇推荐他所有作品的印度电影推荐博文。 

Raj如此热衷于这部影片,因为讲的正是他家乡附近的土匪的故事,任何可以想象得到的细节--本地口音、土话谩骂、街头民乐、婚嫁土俗,包括当地土匪、政客特有的言行等等,都精准细致,无可挑剔。Raj同乡的一个穆斯林女孩说,看过这部电影,她第一次为自己穷困落后的家乡感到骄傲。影片的音乐导演是印度历史上第四位女性电影音乐编导,才气横溢,我们都被土香土色的电影配乐征服了,每首歌曲都是不同的民谣风格,聘请当地各种民谣演唱者录制完成,有的是常被请去在婚宴上演唱的农村妇女,有的是在孟买火车上靠卖唱为生的Bihar女孩,总之音乐土得味道十足,土得充满霸气,百听不厌。对于Raj来讲这本地特色音乐更是寄托了他无数童年的回忆与乡愁,任何其它宝莱坞音乐都无法替代。 

这块地区的中心城市叫Dhanbad,是印度的煤矿之都,因为煤矿的重要性,曾经有过比较辉煌的发展史,现在这片区域包括整个印度东部数州(英殖民统治时期的首都--加尔各答就在这块)、加上印度北部从泰姬陵到瓦拉纳西这块印度教起源地,是印度最欠发达的落后地区,在孟买这些相对发达城市搭建贫民窟的外地打工者,基本都是从东部几个州流动过去的穷人。去年12月Raj家人带着我开车自驾游,从斋普尔、新德里到阿格拉(泰姬陵)、瓦拉纳西,再回到他们家乡印度东北部,正是沿着这条“印度欠发达地区”的线路走到了“印度最穷困落后的东部地区”--Raj的家乡。 

和Raj的心情一样,我对这部电影也有特别的情愫,因为去年12月在小姑妈家里住了十天,地点正是影片中的土匪村--Wasseypur的隔壁村,相隔十几公里而已,下图中画红色圈圈的地方。

   

常有印度朋友问我:“你上次去印度玩得怎样啊?去了哪里?”我回答:“我看了斋普尔、泰姬陵、瓦拉纳西,还在Dhanbad小姑妈家里住了十天!”每个人的脸上竟都露出了惊讶与羞涩:“啊?你在那里住过啊?Dhanbad,煤矿区,整个城都是黑的。可以说那里是印度最差、最最脏乱的地方了,其它地方都比那里好一点。” 我笑着说:“是啊是啊,我知道。”之后几乎每个印度人对我都有了更多一点的尊敬。 

车快开到Dhanbad的时候,Raj小妹妹就提醒我,这里可脏了,她很少来,只有暑假来看看小姑妈,住几天,住的时候都不怎么出门。小妹妹指着路边说,“你看,我们现在进入这片区域了,路边的房子、田地都覆盖着一层黑色的灰”,“如果你穿着白衬衣出去走一圈,回来衣服就变成灰色的了”,因为是晚上,我也没怎么看清楚,反正都是黑的。进城的时候,其实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不同的,看得出是个不怎么富的城市,并没有灯火通明的感觉,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是从瓦拉纳西开夜车赶回来的,已经夜深了。 

“看,那是我的大学!”Raj妈妈兴奋地指给我看,没隔多久,Raj爸爸也兴奋地指给我看,“看,那是我的大学!我在大学成绩可没有你们妈妈好啊!你们妈妈好聪明!” “那当然啦,我当年成绩可好了。不过你们爸爸是当时因为家里太穷了,很多兄弟姐妹,上大学很困难,所以成绩没有我好。” 原来Raj的爸爸妈妈都是在Dhanbad读的大学,这里有几所不错的高等教育学府。 

对了,还没有说为什么Raj爸爸妈妈把我安排在小姑妈家里住。这是我第一次和Raj的家里人见面,Raj说服了父母,让他们开车到印度北部偏西的著名旅游景点斋普尔来和我见面,斋普尔所在的拉贾斯坦邦也是Raj家族祖先Rajput的起源地。Raj这样安排,一来觉得父母出门在外,每天看新鲜的事物,心理接受能力应该更强,能给我与他家人的第一次见面带来正效应(这点得到证实,姐妹们可以效仿,特别是我和他父母一开始就同吃同住,被困在车里这么多天,一路吃吃喝喝说说笑笑,最终什么困惑都消除了);二来Raj也是逼着父母做一趟长途旅行,之前因为经济条件不好,极少举家出门旅游,就算经济条件好的印度中产家庭,也不崇尚旅行,顶多为了宗教目的出门,很少为了旅游而旅游的。 

就像Raj第一次来我们家一样,只被安排在姨姨家里住,而不是我们家,非父母选择的男女朋友第一次见家长就在自家同住,对于中国和印度而言,这有点太过开放了。很多家庭安排在酒店住,我们双方父母也都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安排在较近的亲戚家里,希望孩子得到照应,吃好玩好。加上Raj自己家是个非常拥挤的公寓,其他很多亲戚要来看我,诸多不便,而小姑妈家里是个两层的小洋楼,综合考虑,小姑妈家是首选。Raj长大的城市是和Dhanbad隔壁的城市Bokaro,距离50多公里,通往那里的路修得不错,这是一座钢铁之城,由政府规划而建,城市建筑漂亮、道路宽敞干净,鲜有停电,公立私立的学校质量都非常好,小城市民的公民素质高,因为都是被派到钢铁之城来工作的工程师。 

车子开出Dhanbad市中心,驶向小姑妈家住的城郊,道路忽然变得颠簸起来,路面大洞小洞,坑坑洼洼,路边的房子歪歪倒到全都蒙着一层黑。“三十年了啊,三十年了,这里一点变化都没有,七拐八弯的地方竟然还都是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样。” Raj爸爸感叹。听Raj在一边解释,Dhanbad的矿区散在各处,每条道都是运煤道,道路周围乃至整个城市以及周边积了一层黑,是因为运煤的大卡车不是封闭的,没有盖,煤渣散得到处都是,车开过卷起的灰便是黑的,路面坑洞多,是因为卡车重,压坏了路面,而且政府失职,几十年的路年久失修。

Raj爷爷的爸爸在印度独立之前是地主,向当地几个村庄的住户收租,家里养着许多大象,每天吃的粮食都有几吨,1947年印度独立建立了共和政府后,渐渐取消了地主的特权,曾经的地主现在只拥有自己所住地的田地,不再对当地其他住户的土地拥有所有权。Raj的爷爷虽是富家长大的孩子,长大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自己出来做生意,起起落落,Raj爷爷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最大的女儿(大姑妈)出嫁的时候,爷爷还有钱,成箱的黄金当嫁妆(不过婚后一次土匪上门抢劫,箱子被抢走了),嫁了大女儿之后爷爷的生意日渐萧条,其她的两个女儿(二姑妈和小姑妈)出嫁,男方家里都没有要嫁妆,Raj妈妈家里是当地官员,是富家,Raj妈妈从小到大都有仆人伺候,住的是十五个房间的大别墅,出嫁之前连烧水都不会,和Raj爸爸结婚虽没有给名义上的嫁妆,但是Raj外公一直以来给了他们很多经济上的支助。这些不在乎穷富和爷爷联姻的家庭,都是因为爷爷家里世代相传的好名声,方圆里外的善良人家,当然这些联姻都是在同种姓之间的。(这些都是Raj家里人告诉我的,他们对这些很坦然,第一天之后就把我当内人了,给我讲所有的故事) 

十几公里的路,颠簸了接近一个小时,听Raj和小妹妹介绍路过的地方有哪些土匪黑帮,前阵子发生了哪些政客参与的黑帮争斗,谁谁被街头枪杀等等,现在想想,和电影里说的是一样的。终于来到了一个村镇样子的地方,汽车在集市一样的小路里东转西转,虽然是深夜,还有不少商铺门开着或是半开,路边卖热食的小摊依然热闹得冒着热气,围着人,男人,放眼望去只有男人。垃圾堆在各自门边, 或是散了一街,路过一个有2、3米高的垃圾堆,几只瘦骨如柴的牛爬在上面找东西吃,再一转,到了一个各路水渠汇合的路口,垃圾堆在水沟上,散在水沟里,黑色的污水在各色垃圾里艰难地流动,牛趴在垃圾堆上睡觉,又一转,车开进一个狭窄到左右只留得出20到30厘米宽的小巷子,在一栋房子的铁门前,车子停下来,开了车门下来,一阵臭水沟味扑鼻而来,和小姑妈、小姑夫行了礼,进到房子里,瞬间如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宽敞干净,香薰绕梁。这就是我到小姑妈家的初夜。 

二层小洋楼是小姑夫爸爸家里的房产,小姑夫父亲家里富有,小姑夫那时生意也赚了大钱,在父亲的帮助下盖起来这栋洋房,那是三十年前,当时小姑夫这家是Raj爸爸家里几个兄弟姐妹家境最好的,有大房子,有车,总是大家庭聚会的首选,是孩子们度假的天堂,Raj的许多夏天都是在这里追闹着度过的;三十年过去,小姑夫和小姑妈历经生活的磨难,早已没有当时富有,房子还是那时的房子,车还是那时的车。后来得知,小姑妈这栋房子刚好是Dhanbad这块城郊富人区的边缘处,和贫民窟交界,房子后面就是贫民窟,这片煤区早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1906年就起了地下大火,燃了一百多年都没有停,从人居区外围燃起,现在住户脚下已经燃起来了,政府无能为力,只能计划将这块地区的住户迁出,安置到安全地段,住户大多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群,有人本能地不信任政府,有人散播反抗情绪想从中牟利,所以政府的这个决定下来了好多年依然没有实行,这里成了无人管理区,垃圾没有人收,臭水沟没有人整理,渐渐地就变成了这样。

上几张小姑妈家房子的照片 
这是在二楼看下去的样子,中间这块半露天的地方是清洗池,洗碗洗衣服都在这里,屋檐下的桌子是我们吃饭的地方 
 


这是小姑妈和小姑夫的房间,在一楼前厅进门的地方,很小的一间房间,平时就他们俩在家里,整栋房子都是空着的,不知道为什么住这么小一间,估计是他们觉得很方便,又不嫌小吧。我在楼上的房间有十几平方米,很好的红木家具,小姑夫说这间客房叫“RajMomo专用房”,平时锁起来,等我们再来他们家住时再开。

房子大门和小姑妈小姑夫的房间(右边第一间)

小姑妈在给我们准备饭菜



祭神的房间,和小姑妈小姑父的房间一样大


这是二楼的阳台,大到可以打羽毛球了,平时大家都懒在这里晒太阳,一晒晒一天

我洗好晾出来的Raj的短裤,晒衣服的时候被其它房顶上的邻居围观了


家门口的臭水沟

楼下的小巷子

富人区的味道在这个阳台可以体会到一点

Raj说,在印度城郊这样的地方,房子都是自己盖的,地有多大,房子就盖什么形状的,所以看起来就是这样完全没有规划的横七竖八,看每家各自牵的电线就知道是在印度了,杂乱无章


这个隔了两米的屋顶上,常有几个漂亮的女孩在偷偷看我,边看边用印地语议论,以为我听不懂,她们想知道我是谁,哪里来的,为什么住这里,会不会说印地语,在晒谁的短裤

从这个巷子往里走,就是房子后面的贫民窟区,元旦那天,贫民窟里同住的人们拿出了巨大的音响,放音乐跳舞庆祝,闹了一夜

楼下的小卖部

再来几张我们去Dhanbad逛街的照片 我来Dhanbad总是和亲人一起出门买东西,路上没什么可看的,所以没有特意拍Dhanbad的街景





这是我们在给小姑妈和妈妈选纱丽的布料,我和Raj买给她们的元旦礼物


最后再来几张小姑妈家里雇佣的童工的照片,是的,小姑妈家里雇佣了童工,据说是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孩子的父母就住在旁边的贫民窟,孩子们的父亲是个不负责的酒鬼,孩子们的母亲生很多孩子就为了让他们出来做事赚钱,小姑夫看他们可怜,让他们来自己家里做事,干点洗碗、洗菜、洗衣服的轻活,每天管饭,专门整理了一间房间,放了电视随便给他们看。我们平时吃什么东西,小姑妈都会留一点给他们吃,他们穿的衣服都是小姑妈给的,孩子们的母亲故意不给穿好的衣服,让他们穿成肮脏的穷孩子的样子,这样容易得到别人的同情。小姑妈经常问他们,“我上个月给你的新衣服呢?为什么不穿?跟妈妈讲,让她给你们穿新衣服。”


















楼上我住了一周的房间,每天孩子们都帮我清扫,像酒店一样,地板都是擦过的,发亮,每次出门回来已经都收拾好了。我心里难受,不愿让小孩子帮我做事,都是坚持自己洗衣服,那时候还有点受寒,不停地咳嗽,但是我不愿让小孩光着脚给我洗衣服,坚持自己洗,Raj也觉得心里难受,都顺着我。

那个笑得很甜的小女孩叫Bru Bru,布谷鸟的意思,我没事就这么看他们做事,Bru Bru看到我看她就笑,我给他们拍照,他们就对着镜头笑,咯咯笑个不停;Bru Bru一听我说印地语也笑,咯咯地偷笑,小姑妈问,你听得懂她说什么吗?Bru Bru就笑得更厉害了,说听不懂,然后我就更使劲说,她也笑得更使劲。 

临走的时候我让Raj去街上买了语文、英语、数学书,几本笔记本,几只铅笔,一个橡皮擦和削笔刀,装在一个袋子里,让Bru Bru过来,把袋子给了她,里面还放了200卢比,用印地语告诉她,要去上学。不知道这些书和笔她用了没有,不知道他们去上学了没有。其实在印度有许多公立的学校免费让贫民窟的孩子去上学,可惜每家的父母态度不一,印度的九年义务教育国策虽然下来了,短期内还是有大量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去上学。 

在这个据说是印度最差最脏的地方住了十天,最后一天天不亮小姑夫的司机送我们去Dhanbad火车站坐火车去加尔各答转飞机去班加罗尔,给Raj妈妈、小姑妈和小姑夫行了无数遍礼道别,大家都很不舍,无比渴望孩子却没有孩子的小姑妈,抱着我,捧着我的脸亲,让我不要忘了她,要常来看她,让我一定要过得幸福。破旧的三十年老车在Dhanbad坑坑洼洼的黑色公路上颠簸的时候,我哭了。 

我学印地语,其实就是为了小姑妈。和Raj妈妈可以用英语交流,可是小姑妈不会英语,所以我要学好印地语,可以和她自由说话,我向她保证过了的。 

小姑妈很爱我,我也很爱小姑妈,想念印度,想念的人常常是小姑妈,她的令人心酸的故事,让我用下面一篇博文来讲。


“我在印度,我爱印度”2011-2012跨年印度游博文系列:

Friday, August 17, 2012

六部描述恐怖袭击及宗教冲突的印度电影推荐(近年印度电影推荐系列之五)❤宝莱坞


*作者:中印恋人feimoyu21,印度之窗www.yinduabc.com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原文链接。

继续完成印度电影推荐这个系列,之前写过了四篇博文,链接置于本文底部,有几部2010-2011年出的最新片,几部青春片,几部艺术片和几部写实片。今天想推荐五部描述印度恐怖袭击/种族冲突的电影。

在印度恐怖袭击是对其国民生存环境构成恶性威胁的首要因素之一。8月14日是巴基斯坦的独立日,8月15日是印度的独立日,1947年,英国殖民者结束对印度半岛长达150年(这个数据是Raj告诉我的,有很多地方说是339年,因为东印度公司在1608年左右就在印度设立了,慢慢开始蚕食印度,虽然那时莫卧儿帝国还没有衰败)的殖民统治,灰头土脸准备离开的时候,印度半岛北部也被划上了一条冰冷的国界线,最终导致印度半岛在重获自由的这一年被分成两个比邻的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巴分界线被划定,原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教徒被屠杀,逃往印度境内,原在印度境内的穆斯林教徒被屠杀,逃往巴基斯坦境内,一千两百五十万人被迫迁移,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大迁徙”,数周之内死亡人数高达一百万,成为有史料记载的最惨烈的“大迁徙”之一(详见维基百科)。

独立日成了分国日,印度和巴基斯坦按照宗教被分成两个独立执政的国家,于是两地矛盾被恶意激化到了历史最高:从此印巴边境战争与骚乱不断--1948年、1965年和1971年发生了三场两国间的大规模战争,1999年一场小规模的骚乱/战争;印巴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时常转化成印度国内印度教与穆斯林教之间的宗教冲突,恐怖袭击是其直接恶果--当今印度每时每刻都提防着直接来自巴基斯坦的、或由巴基斯坦间接支持的发生在印度境内导致平民无故伤亡的恐怖袭击,在印度境内开始出现恐怖袭击是在80年代,1993年经历了第一次重大恐怖袭击,之后每隔几年印度就要遭受一次大规模的袭击,孟买等地发生了多次烈性爆炸、枪击事件,死伤不计。

印巴为什么要分国?有内外两个主要原因,外因是英殖民者的唆使,印度反抗英国的独立运动成功了,英不甘心,况且英一直想证明印度半岛没有了他们的统治就会分崩离析,激化当地的宗教矛盾并最终让印度半岛分国,后患无穷,何乐而不为?对于血腥的殖民者,能期望他们有什么善举?内部原因是印度教统治阶层与穆斯林教统治阶层之间对国家控制权的争夺,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近300年,许多穆斯林教徒认为他们比印度教徒更适合治国,现在印度独立了,谁将会来统治印度,穆斯林教统治者不愿将江山拱手相让,希望能继帝国遗风。

穆斯林教从公元7世纪由阿拉伯商人传入印度半岛,12世纪在印度北部扎根,穆斯林教徒与印度教徒和平生活在一起,共同书写印度半岛的历史,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穆斯林教也逐渐成为印度半岛的主要宗教之一(详见维基百科)。印度教与穆斯林教之间的摩擦开始于莫卧儿帝国,穆斯林教的莫卧儿帝国16世纪中期从中东地区侵略进印度半岛,统治时间由1526年到1757年,在那个时候的侵略便意味着烧杀抢掠,这次我去的南印度印度教帝国遗址--亨比(点击查看我的博文图片)就是在穆斯林的侵略下人亡城熄。莫卧儿帝国强大的时候几乎统治着整个印度半岛,但这个强盛的帝国最终在印度驻扎下来,融入当地文化,由侵略者变成了印度半岛的主人,一起享受相互宽容、异己共存、信仰自由的生活理念。

莫卧儿时期有的穆斯林帝王以开明而流芳千古,比如阿克巴大帝,由艾西瓦亚主演的名为《阿克巴大帝》的宝莱坞电影讲述的就是阿克巴帝王如何倡导国民以宽容之心对待其它宗教,并试图创造出他理想中的“混合式”宗教--穆斯林、印度教、佛教、Jain等的混杂。去年十二月我到过他的宫殿旧址(点击查看我的博文图片),那些“四不像四又像”的宗教混合式建筑,便是阿克巴大帝宗教理想的折射。后来也有不开明的穆斯林帝王,阿克巴的后辈,忘记了先帝的教诲,开始对非穆斯林教的人民课重税,导致民间宗教矛盾激化,常有骚乱,许多印度教庙宇毁于穆斯林教徒之手。但整个印度半岛终归是在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下国治民安、宗教自由,各种信仰相安共存。

分国后的巴基斯坦成为了单一宗教的穆斯林国家,印度仍保留着特有的信仰自由,既印度教之后,穆斯林教是印度第二大教,有13.4%的印度人口信仰穆斯林教。印度的国之瑰宝--泰姬陵,是莫卧儿第五代帝王统治时期的历史巨作;穆斯林斋戒月是印度境内人人熟知与尊敬的重大节假;在印度政界官员的选举不分宗教,现任总理辛格是少数派的锡克教徒,现任国家副主席是穆斯林教徒,从1947年印度独立起一共有12位国家主席,其中3位为穆斯林教徒;对印度社会有巨大影响力的穆斯林教徒遍布各个角落,有各级政客、企业家、慈善家、公知、记者、作家、影星、球星等,为世界熟知的电影明星阿米尔汗、沙鲁克汗都是穆斯林教徒,甚至许多巴基斯坦籍的歌手选择来印度开创事业,为印度民众追捧,打开我的博客您听到的第一首乐曲,在印度脍炙人口,是由巴基斯坦的乐队Coke Studio创作的;在印度甚至巴基斯坦,女性多穿纱丽,许多穆斯林女性并不着包裹全身的黑色布卡尔,而穿艳丽性感的纱丽,看女性的着装只分得出地区,分不出宗教;Raj一起长大的邻里好友里不乏穆斯林教徒,斋戒月Raj也会去一同庆祝,印度教的Holi、Diwali等自然也是全国公共节假日,很多穆斯林教徒也会参与庆祝。

常有人问,你以后跟Raj回印度,他是不是可以找四个老婆?只能笑其无知。Raj的家庭是印度教的,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帝王有纳妾的习惯,一般印度教徒遵从一夫一妻制。为了保护穆斯林教徒的合法权益,印度的宪法规定“个人法”可根据不同教规而定,所以印度的穆斯林教徒娶四个老婆的传统受印度宪法保护,但Raj说印度社会极少有穆斯林教徒真的娶四位夫人,一来大多数人根本养不起,二来就算是有钱的穆斯林政客养得起三妻四妾,印度的选举制度下有好淫欲倾向的政客也不会胜出,因为得不到民心;三来就算养得起又不要承受选举的压力,却承受不起社会舆论的压力,因为一夫多妻制已基本被世界文明抛弃,而印度是个开放的民主国家。

有点扯远了,回到推荐的电影。这次推荐的五部不全都是描述由印巴矛盾而导致的恐怖袭击,印度的边境问题严重,独立初期整个印度半岛都处于动荡的状态,比邻国家各自在经历着冲突甚至战争/内战,通过这几部电影,让我们来经历一下印度以及整个印度半岛的痛。

* 《黑色星期五》,英文名字《Black Friday/点击查看维基/,2007年上映,故事的背景是真实发生于孟买的1993年特大爆炸案,赢得一些国际奖项,维基里可以细查。编导的是一位年轻的男导演Anurag Kashyap,这位导演非常牛逼,刚看了维基才知道原来是正在改变印度电影规则的特立独行的大师。他的电影很多是自己编写的,每部电影背后都能看到深层的社会问题,从不把现实浪漫化,敢于将社会的阴暗面暴露于荧幕,他的处女作就因过于阴暗暴力至今都不允许在印度境内公映。(下一篇博文干脆将他的电影全部介绍一遍,因为竟都是我之前看过并准备推荐的)

1993年3月12日星期五,孟买接连13处不同的地点被烈性炸药炸开了花,是印度历史上最惨烈、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爆炸案,257人身亡,超过1400人受伤。影片描述的是孟买警方破案的过程,警察与犯罪嫌疑人全部采用真实姓名。警方查出爆炸案由基于孟买的国际恐怖组织资助策划,由当地地痞/走私犯操作,大量的炸药被印巴两方的走私犯由印巴边境运入印度,曾得到印海关官员与边境警察的帮助,警方还查出爆炸案得到巴基斯坦政府机构,巴最大的情报机构--三军情报局的支持。

电影将爆炸案的前因追溯到了1992年12月到1993年1月的孟买,发生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之间的宗教冲突与暴乱,冲突的起因是孟买一座清真寺--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被拆除,接着刚好是印度教的节假日,庆祝活动连连,穆斯林教徒的憎恨增加,加上印度警方对待穆斯林抗议者冷漠残酷,执法不力,没能保护弱者的权利,最终导致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爆发成宗教暴乱。此次暴乱的暴力与血腥程度历史罕见,导致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惨重,情感上的伤痕更是无法估量,最直接的后果便是1993年3月的孟买爆炸案。

"While making this film, the idea was to achieve objectivity, not point fingers. It is time to explore how and why things happened." - Anurag Kashyap 
翻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呈现,而不是指责谁。到了该看清楚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的时候了。--Anurag Kashyap 《黑色星期五》编导



* 《我的孟买生活》,印地语名《Mumbai Meri Jaan/点击查看维基/ 2008年上映,是因发生在2006年11月的孟买火车爆炸事件而拍的电影。(这部电影之前在写实类印度电影里面推荐过)  

影片的故事并不完全真实,记述了几个完全不相干的孟买人在火车爆炸事件后,他们的生活与价值观所起的突变。他们中有以大胆直露的采访而闻名的女记者,有极具环保意识以火车代替汽车出行的公司高管,有对穆斯林极度仇恨的电脑销售员,有正直义气却终因印度警届的腐朽而抱憾无为的即将退休的警官,还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深受腐败的警察与上司压榨的街头小贩。虽然原本生活在毫无联系的生活里,但是孟买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他们各自的故事延展开的时候,孟买这个混杂着各色人物、充满了矛盾的城市,这个和贫穷腐败的印度同步进入“发展中”的港口,被细细地勾勒了出来。

2006年7月11日,孟买火车线路七处不同地点在11分钟内发生连续爆炸,209人身亡,超过700人受伤,警方查出爆炸案由一个基于巴基斯坦和一个基于印度的恐怖组织策划实行,其中基于巴基斯坦的恐怖组织曾多次参与策划对印度的恐怖袭击。



*《A Wendesday》,中文名《星期三》/点击查看维基/ ,2008年上映,票房高走,民间赞声一片,该片在印度国内获得了多个奖项。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个星期三的下午,一名男子打电话给孟买警方并告知,他把五枚炸弹安置在城市不同的地点,并设定在同一时间爆炸,这么做的目的是要挟警方,以交换四名恐怖分子。这个男子是何来头?他是恐怖分子的营救者吗?炸弹是否会爆炸?看过这部黑色写实的电影之后,也许你会对印度社会的运作方式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Kannathil Muthamittal》,英文名《A Peck on the Cheek/点击查看维基/ ,2002年上映,泰米尔语。2004年法国戛那电影节印度代表作,2003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受到热烈欢迎,曾获得四项印度电影国家级奖项并六次获得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斯里兰卡的内战,一对斯里兰卡的泰米尔族(Tamil)青年大婚,婚后不久斯里兰卡发生内战,女人与丈夫失散,怀着身孕的她最终随难民潮渡海来到印度南部,为了寻找她的爱人,产下一女后她便义无反顾地踏上返回斯里兰卡的轮船,从此下落不明。故事由这个“被遗弃”的女儿讲起,这个生活是印度南部一个幸福家庭里的女孩九岁生日那天,泰米尔语知名作家的父亲和百般疼爱的母亲选择告诉她关于身世的真相,小女孩承受不了现实,离家出走。养父母拗不过女儿,订了机票一家三口从印度前往依然炮火连天的斯里兰卡,踏上了为女儿而走的寻母之路。



*《Roja/点击查看维基/ ,1992年上映,泰米尔语。该电影曾获三个印度电影国家级奖项,曾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最佳电影奖,这部电影曾因恐怖袭击引起的世界性恐慌而名声大涨。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至今仍旧深深困扰印度的卡什米尔问题。Roja是这位美丽女孩的名字,帅气的警官小伙来家里向姐姐提亲,她默默为姐姐祈祷,结果被领走的却是她。婚后随丈夫到卡什米尔执行任务,原本陌生的小夫妻俩在解除了各种误解之后,在卡什米尔的青山碧水里慢慢坠入爱河,可正在这个时候她的丈夫却被企图分裂卡什米尔的恐怖分子扣压做人质,女孩将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



* 《Del Se..》中文名《发自内心》/点击查看维基/ ,1998年上映,沙鲁克汗主演。这部电影虽然在印度销量不高,但是世界名声很大,场外票房高走,是第一部在英国上了十大热门电影排行榜的印地语电影。

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印度东北部地区部落民族的挣扎与反抗。沙鲁克饰演的男孩在旅行途中爱上了充满忧伤的她,虽然她不停抗拒自己的内心,却无力抗拒他的爱。随着双方感情的加深,她的一道道依旧鲜血淋淋的伤痕也渐次呈现于荧幕。他们的未来将去向哪里?他的爱与臂膀,是否能保护伤痕累累的她,这个出生即是恐怖分子的美丽女人?

我比较喜欢这样的影片,把恐怖分子人性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是谁?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为什么恨?原来他们曾经也是和我们一样有爱有家的普通人。



*作者:中印恋人feimoyu21,印度之窗www.yinduabc.com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原文链接。

相关链接:
五部最新(2010-2011)印度电影推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7191ce0100sp4n.html
五部写实类印度电影推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7191ce0100t1c1.html
五部艺术类印度电影推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7191ce0100tz1n.html

Thursday, July 26, 2012

致中国朋友:我是孟买--戛纳广告节金狮奖作品观后感

眼见着这个视频在什邡出事的时候火起来。是的,在印度,权利可以制约权力,印度人有各种自由,有言X自由、新X自由、XX自由、XX自由、XX自由、XX自由,和他们比起来,中国人连呐喊都只能在微博上,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还全都不见了。这些最基本的权利,正是组成了一个人做为人而不是动物的基本尊严。尊严的存亡,我想是一个人临终前唯一值得骄傲或抱憾的事情,难道有人会为自己做了一辈子跪在钱堆里的奴隶而“含笑九泉”?起码我不会。 

戛纳广告节金狮奖作品--我是孟买

后记:“我是孟买”因为什邡走红了,到今天已经有33万多的点击,很多人评论:“谁还嘲笑印度人谁是傻逼”,“以后不会看不起印度人”。说这话的,为什么之前都习惯性地看不起印度人?甚至在对印度各方面一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日渐浮躁的中国社会,越来越多金钱至上的中国人,是不是都以为街道被清理得更干净、政府楼盖得更高更阔,活得就更有尊严?有面子?殊不知即便城管赶走的不是你的亲戚,即便富丽堂皇的政府大楼里坐着的都是你的亲朋党羽,在一个权力不受限制的国度,任何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今日明日,只是时日未到。 

其实印度的报纸从来就是这样的,印度人从来也就是这样的,经常抗议示威罢工,要求权利得到实现。几年前Raj在IIT读大学的时候,也曾组织同学砸了IIT克勒格布尔分校一位校领导家的窗子,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在校生在学校的医务室接受治疗之后猝死,学生因为学校提供的低效、拖沓、不负责的医疗服务抱怨已久,这位学生的猝死成了导火索,大家愤起要求分管领导辞职下台。校领导都住学校,出事后就躲在家里不见人,没有个交待,于是学生们组织起来到他家门口去示威,象征性的砸坏了几个窗玻璃。那位分管领导暂时离职,不过半年一年后又回职了,估计是因为当时愤怒的学生已经纷纷毕业了,新来的学生不知情吧。哎,类似的挣扎总是这样反反复复,很多都不了了之,不过即便那位校领导回职了,估计他再贪腐的时候,会不时胆战心惊手抖心跳吧,因为学生是可以随时愤起抗议的,虎视眈眈地等着他出错呢。 

前阵子Raj小妹妹所在的大学(也是印度一流的理工大学,仅介于IIT之后)学生们也愤怒了起来抗议,大概也是因为对哪位分管领导的不满,职权内的事情没有做好,事情闹得蛮大,上了全国性的报纸,我知道小妹妹也参加了抗议,听她愤怒地描述,其它的细节没再追究。 

Raj这位刚刚满21岁的小妹妹,下学期从大三升大四,今天得到通知被世界知名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录用了,职位为Junior IT Analyst。明年年初会被高盛送到纽约来学习2个月!]

插播个去年12月我与Raj爸爸妈妈和小妹妹畅游印度北部,在泰姬陵观光时的照片


类似事件在印度真的太多了,在这个公民有自由但却极度贫穷的国家,这个具有民主的政体、独立的司法但是权力被滥用是家常便饭的国家,公民的正面抗议越多,小范围内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公民的权利才能得到保证。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衡,是“后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定义。而这也是无权无势的“老百姓”的唯一选择,不仅仅适用于印度这样的穷国,其实适用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国家,因为在也是我在美国、法国的所见所闻。 

希望我们有一天也能这样呐喊:我是中国!(我悄悄地跟着视频看了几天中国网友的评论,不时被感动,我们有希望,中国人在觉醒,黑暗,不是沉默的借口,每个人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

视频仍在火热中,转发一条比较火的评论:“说印度腐败,至少有民选监督,官员不将财富转移海外,说印度城市规划一团糟,西方人都向往田园风光,说印度贫民窟如炼狱,中国农民工生存环境如何?说印度种族冲突尖锐,中国维稳成本有多大?不是说,印度已超中国,而是说,中国教育持续衰败,贪腐愈演愈烈,印度甩开中国就不是笑言,这就是危机意识。” 

看到许多人质疑:印度不是已经民主60多年了,为什么现在依然还在挣扎于焚书与毒牛奶? 

我的知识有限,大概解释一下: 

印度从1947年脱离了英国殖民统治之后就有了大体的民主政体,但是因为被英国殖民150年,完全被榨干了,贫瘠狼狈一片,英国150年血腥的殖民统治使印度由地球上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最富裕的土地,变成了尸首遍地的穷国(见附图:过去1000年全球经济霸主演变史)。在内外两个原因共同作用下(外因是英殖民者临走时的挑拨唆使,内因是印度教与穆斯林教统治者争权)一条边界线,按照印度教与穆斯林教将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成两个国家,从此边境战争与骚乱不断,至今印度每时每刻都担忧来自巴基斯坦的恐怖袭击。印度国内有13.4%的人口是穆斯林教徒,宗教自由,印度教与穆斯林教,近千年都相安共存于印度半岛,虽时常有摩擦(更详细的印度教穆斯林教渊源可以查看这篇博文),无奈最终印巴被分国,矛盾被恶意激化到了历史最高,两国的矛盾时常也转化成印度国内印度教与穆斯林教之间的宗教冲突。

这也是为什么印度就算已经有了60多年的“民主”,经济却也还刚刚起步,因为之前都荒废在边境战争、民族冲突上了--1948年、1965年和1971年发生了三场两国间的大规模战争,1999年一场小规模的骚乱/战争。虽然印巴国家关系非常紧张,印度和原殖民统治者英国的国际关系并不像中日两国那样紧张,因为英殖民者侵略印度的时候,毕竟没有烧杀抢掠,而是隐性经济掠夺,印度人自己也比较Hard Headed,传统该保留的就保留。英殖民者还给印度带来了现代民主的模版,所以鲜见印度人恨英国人,印度人对英国人的历史罪行相对宽容。

“民主”用另外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每个不同的个人或团体,都有权利争取、并成功维护自身的利益。(利益的合法性在这里无需说明,因为在民主国家,“法”是在摩擦与商榷中不断被修改的。)

印度自古五彩斑斓,印度半岛上人种繁多、宗教无数、文化多元,并且是一个刚刚独立的历史古国,经历了长久的封建社会时期,有许多封建遗留,如此复杂的、不单一的社会,必然要经历长久的整合与磨合,各方力量才能渐趋满意与平和。这正是民主的定义,正是民主的必经之路。走到今天,虽仍不时有恐怖袭击,但印巴、印孟、印斯边境相对稳定(虽然卡什米尔问题一直还未得到解决),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在民主政体下,大体上得到解决,各方利益均能或多或少得到实现,发展经济也才有了基础,自1991年对外开放国门,印度经济才渐渐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同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印度是古国,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自古都是小农经济,经济曾经强盛是因为印度半岛土地肥沃、富饶,现代经济模式不再是小农经济,印度旧有的经济模式便被完全打乱,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特别是在一个“计划经济”没有出路的地方,任何大范围内的改变都要耗费长久的时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基于早已被打乱的经济体,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经济模式必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欧洲各帝国以资本主义的扩张方式对非洲、美洲、印度半岛等地长达500多年的血腥殖民统治--非法侵占对土地、掠夺原材料、将当地人当作奴隶来剥削等,彻底瓦解了当地旧有的经济体,导致大面积的极度贫瘠,到现今这些地区的殖民后患依然触目惊心,还有大量人口生活在无地无望的赤贫里,贫富分化极大。

也有很多人拿印度的“种姓制度”说事,口吻好像他们是印度问题的专家一样。对于这个问题,他们有没有给过一分钟的思考?参照上面一段的逻辑:“在一个‘计划经济’没有出路的地方,任何大范围内的改变都要耗费长久的时间”,你是怎么想的?那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印度的种姓制度为什么不能一夜间消亡? 

1。印度是历史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富饶的印度半岛一直在受着各方的“入侵”,比如从北部来的莫卧儿帝国,最开始是侵略,后来就变成了主人,融入成印度的一部分,一起享受相互宽容、异己共存的生活理念;这也是印度之所以有多元文化的原因--每个文化对异己都很宽容,但同时也很固执地保持自己的传统。就算是被纯侵略、纯资本主义扩张、纯榨取性质的英国人殖民,150年下来,即便成为了尸首遍地的穷国,印度人自然也没有轻易失掉各自的传统。可以这么说从古至今,印度的文明没有出现过任何断层。 

2。中国的封建社会难道没有类似的种姓制度吗?哪个封建社会没有类似的等级分化制度?中国为什么一夜间没了地主?这种硬性社会运动的代价更大还是收益更大? 

3。1947年印度独立后,政府就开始着手解决种姓制度这个问题,因为做为一个现代的而不再是封建帝制的国家和政体,种姓制度只会拖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后腿。从那时到现在的各项保护政策和政府的努力,上网都可以查得到,请自行维基百科。 

4。60年与5000多年(注:5000年这个数字是耳闻的,先填在这里,未经证实,等哪天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再来修改。只知道古印度比古中国还古老。)相比不过就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几个小时而已,几个小时的时间,一个人连一个小小的坏习惯都改不掉,为什么要苛责一个在发生着量变而不是质变的社会将一种制度消除? 

类似的逻辑,还可以回答很多有关印度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 (关于这个问题,下次要专门写一写我最新的感受和想法,刚刚驻英国记者 @孔琳琳uk-- 评论: “印度妇女地位再怎样‘低下’,人家有女总统,女议长,女邦长,女首席部长,女政党领袖,各级议会中女议员的比例绝对要超过三分之一。另外,在绝大多数印度家庭中,女人都是一家之主。”) 

印度的存在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甚至不止是一千年、两千年,我们突然发现了新大陆,突然知道有印度这么个地方,便用我们惯有的思维来质疑他们和我们的不同,居高临下地指责,这是强权。 

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我们能做的,是用宽容的心去理解,去了解印度一路走过来的历史和沧桑,看透故事背后的故事,想清楚为什么印度是印度,为什么那里的人是这样生活的。如果你更加有心,可以到印度去体验那里的生活,甚至驻扎下来,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人。 

附图: @招商银行:【过去1000年全球经济霸主演变史】印度(公元1000年)——中国(公元1500年)——印度(公元1700年)——中国(公元1820年)——欧洲(公元1913年)——欧洲(公元1973年)——美国(公元2001年)。最后一次易主用时不到30年......(@一牛一熊之谓道 图自OECD: The World Economy)

2012年7月4日
于伯克利

Monday, July 2, 2012

Belle - Notre Dame de Paris


I am so charmed by the poetic lyrics (French). 
Love and desire, faith and betrayal, power and suppression...everything collides at this point of time. 

Raj says Frollo's thinking and behavior is justifiable. "He is also suffering", he said.
Well, I don't know, maybe I still need some more time with life, to understand.

But I like that Raj always defends other people's beings,
make me feel that I am in a big big world with people who have big big hearts. :)


Belle
by Garou, Daniel and Patric